公安美味锅盔,你不容错过的美食-小安

家乡区县: 湖北省公安县

  公安县靠在长江南岸边上,却没有江南水乡的柔媚与贵重,相反,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在建国初期就被划分为分洪区,就是当长江发大水的时候,如果下游地区的一些重要城市压力过大,这个地方,将随时准备在保大局的前提下被拔堤淹没。
在这样一个洪水窝里泡久了,人们养成了一种悠然的生活态度,哪怕是洪水明天会淹没家园,今天,人们还是会认真的生活,认真的吃喝。
公安的吃食讲究的是个"味"字,不需要包装,不需要排场,只要吃在嘴里够味就可以。 

  公安锅盔,一种烤制的面食。一个废旧油桶,揭去上盖,里面用耐火的泥土糊成肚大口小的空间,再配上一块案板,这就可以开张了。制作锅盔一般是两个人,一人称白案,负责在案板上揉面,不断将一团团发酵的面在手中搓弄,直到觉得满意后,再放在一旁醒着;另一个则可叫成红案,根据顾客的需要,甜就加糖,咸则加盐,甚至还可以加辣椒,油重油轻,细听尊便。得到完整的吩咐,才将醒好的面团三下两下,抻宽拉长,有时成海棠叶状,有时成鞋底样,最后再摇动一铁皮盒子,盒子的底部被凿成了筛状的孔,盒子里面装着芝麻,多几下少几下,都可随意。这一切在三两分钟完成,红案师傅便将面食迅速贴进了炉膛里。这时候,人们才注意到炉膛里还燃着一盆熊熊的火,或者是木炭,或者是无烟煤,这是烤制锅盔的唯一能源。大约也不过三两分钟,师傅便用一把专用钳子,轻轻从炉膛里将体积增大近一倍的锅盔取了出来,直接递给站在一旁的食客手上。这时候的锅盔,外焦里嫩,松软适宜,拿着似乎有点烫手,吃着却感觉挺好,似乎就在不知不觉中,刚才还在案板上的面团,就这么消失了。如果没有留在嘴角的一股余香,人们甚至想找找刚才拿着的锅盔到哪去了。
吃公安锅盔,一不要工具帮忙,无论是筷子还是勺子;二不要菜肴佐餐,不管是咸菜还是鲜菜;三不要桌椅板凳,锅盔就适宜站着吃或者走着吃。有人吃烧饼要一碗豆腐脑,说干嚼咽不下;吃饺子还得配一碗汤,理由是原汤化原食,唯独这锅盔,好像没这么多讲究,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一个锅盔5角,一般人也就够了。即使是引车卖浆,出力流汗,最多也就只能再来一个。无论是形式还是价格,锅盔都是不折不扣的大众食品。令人奇怪的是,就是在公安本地,稍有档次的餐馆饭店,都没有锅盔的席位,要吃锅盔,必须到简陋的街头巷尾。
这是一种寄托着所有漂泊在外的公安游子浓浓乡情的美肴--锅盔!说公安文化毋宁说是一种锅盔文化,在公安长大的学子们如果说他没吃过锅盔,我则认为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安人!武汉也有锅盔,做锅盔的师傅也说话一口公安腔调,自称就是公安人,大概也真是公安人,可他做的锅盔就是没有公安本土的那种说不出的色香味来。广州就根本没有这种美味了!  
记得去年寒假回家,几乎每份早餐都是请老妈带了锅盔回来吃。让人心痒痒的是这个冬冬估计无法打包无法快递,就算老妈过来下厨,也变不出这么美味的香味来。

  

小安(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