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民俗(lj)

家乡区县: 四川省苍溪县

苍溪这块古老的土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素以“山水清灵,人情茂美”著称于世。悠久的历史,传统的文化,奠定了苍溪忠厚、淳朴、勤劳、善良的民风基调。然而,由于苍溪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锏情,对多姿多彩生活的热情向往,淳朴的民风中也演绎出许多独特的民俗。
1、游百病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这一天,苍溪县城及郊区的群众无论男女老少,也不分士农工商,凡是有步行能力的人,都要走出家门,翻山越岭去四处游玩,直至日落西山才尽兴而归。人们把这种郊外远足,称之为“游百病”。“游百病”这一习俗来自古代,人们相信正月十六日在郊外行走游玩,能将人体的各种病痛丢在山野,可保全年身体健康不生疾病。
旧时,“游百病”的人们要穿干净、整洁的衣服,有条件的人家要带上吃喝,在野外就餐。这一天年轻的姑娘、小伙收拾得特别漂亮,以展示自己的容貌。许多人家的父母亲,也就是在“游百病”的过程中寻找发现如意儿媳和乘龙佳婿,从而延媒说合成就婚事的。
“游百病”的习俗代代相传,沿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此习俗更加浓烈。近年来,苍溪县重视名胜古迹的培修和旅游景点的建设。城西少屏山上的烟丛寺、临江寺,修茸一新;城东五当山已建成郊外公园,山上真武庙得以恢复;革命纪念地红军渡增辟了景点。此外,白鹤山上耸入云端的电视高塔,龚家山上翁郁的果林,雄伟壮观的嘉陵江大桥等等,都成为人们“游百病”的最好去处。特别是五当山、红军渡一带,业余剧团唱大戏,小吃摊、小卖摊、水果摊比比皆是,游人足有两万多。
而今的人们“游百病”,并不是希望这一天把“百病”丢在山野,而是有了新的追求。因为大家知道,农历正月十六前后,正是立春、雨水两个节气之间。此时,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天真正来到人间。在严冬禁锢下,户内生活了几个月的人们趁春光来一次大规模的郊游,何乐而不为呢?

2、逢生
在苍溪县城乡一带流行“逢生”的习俗。旧时,山乡缺医少药,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妇女分娩产小孩全在自己家中。接生任务由家里年长生过孩子的妇女担任。
生孩子的人家,只要娃娃落地,家人马上要在门首挂件东西以示邻里。生男孩一般要挂一张弓(简易竹制品)在门首左边,叫做“悬弧”。若生的是个女孩则挂一手巾在门首右边,称为“设蜕”。
此外,当孩子落地后第——今来到家里的人,叫做“逢生”。意即此孩子出生来到人间,遇到的第一个人。谁“逢生”,谁就是这家尊贵的客人,主人家一是要煮一碗醪糟鸡蛋招待。若“逢生”之人是主人的“相知故交”,他还可能成为孩子的“干爹”(即寄父)。
由于民间相信“谁逢生,就象谁”的说法,认为“逢生”人的习惯、性格、前程等都将影响该孩子。所以,一些大户人家在“悬弧”、设悦”之后,要派专人守候,用各种理由把那些呆头呆脑、无所作为的人挡在门外,把那些心灵手巧、头脑灵活、知书识理的人迎进门来“逢生”。

3、中秋送瓜
在广元市苍溪、剑阁、阆中三县交界的白桥、合林等乡镇一带,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俗习——中秋夜送瓜。
每年的农历八月,川北山乡秋高气爽,丹桂竞放,瓜绿果熟,谷黄稻香。一年辛勤劳作的农民,用热汗迎来了好收成,谷满仓、粮满囤、瓜果满架,大人们忙着碾米、推面(旧时川北农村用石碾碾米,用石磨磨面),备办酒肉迎接中秋佳节的到来。孩子们则成群结队,白天游玩于清溪小河边,入夜嬉戏于晒场院坝中。从八月初十起,每当皓月临空,银光遍撒山乡的时候,更增添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他们聚集在晒场或草坪上,玩起了“过家家”、“藏猫猫”、“老鹰捉鸡”、“蛇抱蛋”、“背案板”、“跳拱”等儿童游戏。跑累了,闹够了,大家席地而坐唱起了童谣(儿歌)
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夜里,孩子们既不做游戏,也不唱童谣,悄悄聚集在晒场上,听从几令大孩子的指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借着月光,潜入各家各户堆放南瓜的地方去“偷瓜”,被“偷”来的南瓜又被送到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奇怪的是,八月十五这天夜里,村民们都关门不闭户,养狗的人家将狗关好,被“偷”瓜的人家明知有人“偷”瓜却佯装不知。得瓜的人家明知南瓜来历不明也欣然接受。于是,第二天早起各家各户厨房里都有了几个大南瓜,女主人喜笑颜开切瓜、煮瓜。中午,吃饭的时候,当家男人要盛满南瓜饭递给女人,女人并不推辞,高高兴兴吃下了这碗南瓜饭。中秋送瓜这一习俗始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了。但据合林乡一万姓老人告知笔者,中秋偷瓜送瓜并无大人干预,小时候跟着大孩子干,长大了又带领小孩子干,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
中秋送瓜这一习俗,与民间希望子孙发达、人丁兴旺的愿望有密切关系。村民们认为,南瓜是高产的植物,稍加培育,夏秋之交便会果实累累,于是“多吃南瓜,生起娃来疙里疙瘩”的信仰,促使这一独特民俗得以流传。

4、供奉家神
信神好祀的焚地移民,家家都供有家神,以敬天地,心怀祖先。
供奉家神的神龛,用优质木材修建,分神台、神柜两部分。置于堂屋后壁正中。神龛正端贴上用红纸写的"天、地、君、亲、师之位"七个大字。两侧用红、黄、绿各色纸张写成对联。对联内容一般为:"历代昭穆祖,古今文武神"、"养成正气还天地,学就完人对祖宗"、"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德积百年元气厚、书经三代雅人多……等等"。神台正位供放家神像,神像前置一口香炉,右侧设一口铁庆(小钟),神像头上盖着红绫。
所供家神,每过三、五年都要请画匠为其穿衣(涂金粉)。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烧香跪拜祈求。姑娘出嫁时要到堂屋向家神辞行。接新娘要先到堂屋敬拜家神办寿酒时,寿诞老人要先到堂屋敬拜家神,然后才能接受儿、孙们的庆拜之礼。
神龛上除供俸家神外,还有供俸其他神像的,如大夫要供"药王",儒师要供"夫子",匠师要供"老君",商人要供"财神"。也有供"观音","鲁班"的。
神龛之下是"土神"位。土神榜之正中贴土神灵位,两侧用红、绿、黄色纸写成对联。比较通用的联语是"未必土中生白玉;果然地内出黄金"。

还有行香琐记、节日庆典、男婚女嫁、殡殓丧葬、编修宗谱、修建祠堂、民事禁忌、方言土语、民间唢呐、山乡栽秧酒、民间迎亲礼仪中的礼词、山村待客等各个方面的习俗就不一一列举了。

rrey(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