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说书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鲁特旗

蒙古说书 蒙古说书是用四胡或马头琴伴奏进行说唱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蒙古族人民称为“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演唱故事的艺人被称为“胡尔齐”;用马头琴伴奏演唱故事的艺人被称为“朝尔齐”;用四胡和马头琴伴奏的蒙语说书分别被称为“胡仁乌力格尔”和“朝仁乌力格尔”。扎鲁特旗是蒙古民族的聚居地,也是说书艺人“胡尔齐”的摇篮。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风俗习惯,这里培养出了众多的说书艺人。别具一格的“胡仁乌力格尔”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开创者是著名说书艺人旦森尼玛(1836—1889年)。他从小被父母送到蒙古贞(今辽宁阜新县)的葛根庙当小喇嘛。由于他酷爱演唱艺术,吸引了许多蒙古族群众,引起葛根庙活佛的不满,于是把他赶出了庙门,从此开始了他民间演唱“乌力格尔”的生涯。有一次,他来到扎旗诺颜庙(今毛都苏木)附近说书,当地富户朝玉邦(1856—1928年)将他请到家里说书。朝玉邦对旦森尼玛的演唱极为欣赏,就请求长期居住家里,并拜为师傅。后来,又把自己的好友白音宝力稿(1866—1925年)介绍给老师,同他一起学习演唱“乌力格尔”。旦森尼玛把自己先后改编演唱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唐宗传奇》、《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传授给他的二位徒弟。从此,扎鲁特草原上便有了自己的“胡仁乌力格尔”,而且队伍不断扩大。旦森尼玛的演唱特点是曲调变化多样,故事情节紧凑,词汇丰富,语言谈谐幽默,曲调娓娓动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艺术不断发展,说书艺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根据说书艺人的演唱特点和师徒关系大体上分为三个流派,以琶杰为代表的叙述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以毛依罕为代表的好来宝说唱流派,以扎纳为代表的叙述传统故事为主的说唱流派。 琶杰(1902—1962)派主要以演唱新时期创作的当代小说为主。演唱中善于吸取人民群众中的口语、谚语和格言,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具有语言谈谐、吐字清楚等艺术特点。演唱的“乌力格尔”故事情节紧张、跌宕起伏,多方面塑造人物形象,处理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合情合理,在曲调韵律及节奏变化上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毛依罕(1906—1979)派是在演唱“绰尔故事”的基础上,以即兴“好来宝”的形式演唱,也有一些叙事诗。其作品特点是文化修养较高,艺术造诣较深,多用以心理描写为主的演唱方法来表达人物个性。语言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故事的主题音乐高亢有力,演唱过程中强调弹弦和打弓,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旋律和节奏很强,演唱技术高超,演奏四胡的功夫也较高。他们主要活动在扎旗南部。 扎纳(1902—1986)派主要采用传统的胡仁“乌力格尔”风格,选择题材多以古代演义为主,叙述复杂的政.治斗争,描写细微的故事情节,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情变化。其书面语道白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绝;诗句吟诵铿锵有力,如金石作声;故事展开干净利落,富于哲理。故事严谨,语言优美凝炼,嗓音宏亮生动,有比较浓厚的地方特色。这一派主要活动在扎旗东部和科右中旗北部。以上三个流派的艺人们除掌握本流派的说书技巧外,还吸取其他流派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演唱艺术。现在,扎鲁特草原的“乌力格尔”仍是广大牧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乌力格尔”诞生至1986年,全旗出现著名的“胡尔齐”76人。 蒙古民歌"   扎鲁特民歌渊源流长,它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人民群众积极向上的感情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歌词易唱易记,曲调悦耳动听,引人入胜;朗诵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在修辞上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手法,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有赞美草原歌唱爱情的,有思念亲人怀念故土的,有褒扬人生真善美、讽刺社会假丑恶的。民歌的韵脚以押头韵为主,尾韵次之,有长调短调之分,风格各异。民歌在语言内容,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内蒙古东部地区有代表性。 矫健善走的云青马, 宽广的草原上撒欢驰骋。 齐心合力的弟兄们, 走起来水上漂似的好走马 摆宴举杯共同欢庆。 心爱的草原上胜似饰珈。 五光十色我们的马群, 盛大的佳宴上笑语喧哗。民国23年(1934年),王福样率领6人从赤峰来扎鲁特旗,在巨日合、五道井子、巴彦塔拉、兴隆地、太平川等地演出拉场戏和二人转。这是一个职业性戏班,他们走村串屯演出,有时被有钱人请去为其庆丰收、还愿、贺喜而演出。1939年,老道沟“圣贤宫”建成后,每逢农历4月18日庙会之际,搭台唱戏,一唱三天,赶庙会的人最多时达5000余人。戏班的服装很简单,多为二人转服装。演出的拉场戏主要有《郭鞠埋儿》、《刘云打母》、《马寡妇开店》、《回杯记》、《王登云休妻》、《秦家花园》、《黄氏女游阴》、《傻柱子》、《二舍化圆》等。演出的二人转节目主要有《过江》、《古城相会》、《华容道》、《刘金定观星》、《双索山》、《猪八戒拱地》、《西厢记》、《阴魂阵》、《夜打登州》、《劈山救母》等。 解放后,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屯有的组织了业余剧团,在春节及农闲期间有时也演出些拉场戏与二人转,所用的服装比较简陋,伴奏也很单调。 民国18年(1929年)春,开鲁县皮影艺人冯国林来扎鲁特旗巨日合,在各村屯演出皮影戏。第二年,开鲁县白沙坨村皮影戏艺人金永富来扎鲁特旗流动演出一年。民国20年(1931年),皮影艺人李耀廷从建平县来扎旗,又从开鲁和当地请了6名艺人,组成皮影戏组,这是该旗第一个皮影戏组。民国26年(1937年),孙风全又组建了第二个皮影戏组,这个组共由7人组成,一直活动到土改前夕。又有赵永恩,由5人组成的皮影戏组走乡串村演出。 1960年,由曲艺社负责人曲文英牵头,在鲁北镇成立了皮影院,共有艺人5名。1966年5月,由于经营不景气而解散。各皮影班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王峰会》、《少西唐》、《二度梅》、《杨文广征西》、《铁树开花》、《青云剑》、《紫金冠》、《降虎阵》、《双失婚》、《木阳》、《索阳》、《镇冤塔》、《四平山》等。版画系列 在美术创作中尤为突出的是版画创作。开拓者是1963年调入鲁北中学的美术教师莫日根(又名却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探索,创作出比较成熟的版画作品,并传播了版画知识,培养了版画人才。1970年,鲁北中学教师照日格图创作的《良种》、《途中》两幅套色木刻参加了吉林省美展。1971年,小学美术教师张淮清创作的《羊毛丰收》参加了全国美展。1972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旗文化馆选出14幅作品作为内部交流作品出版,其中5幅套色版由吉林省先期出版。1973年,有3幅作品参加“东北之声”美术联展。1980年10月,成立了民间版画学术团体——民族版画研究学会。1982年,学会组织会员进行创作,并从大量作品中选出优秀作品100幅,首次在北京北海公园画肪斋展出,受到了国家版画界人士和首都人民的肯定与赞赏。1983年,学会将在北京展出的部分作品汇集成《萨日朗》版画集出版,全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琦为版画集题词。1984年,经研究会会员再创作,选出150幅作品,在内蒙古展览馆展出。同年,有8幅版画作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陈列,5幅版画作品赴日本展出。1985年4月,把在内蒙展出的作品精选出58幅汇集成册,题名为《扎鲁特旗版画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版画协会主席李桦为该集撰写了前言。至1986年,全旗版画作者150余人,有农牧民、有工人、有干部、有教师、有学生遍布旗内城乡各地。他们的作品多以草原牧场和牧区生活为题材,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村牧区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生活和新成就。作品的风格朴素而热情,细致而生动,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Surina(2014-05-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