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古感兴趣的朋友们可能听过陈国公主墓,它被称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和中国二十世纪考古一百项大发现之一。辽代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东北10公里斯布格图村西的庙子山南坡上,地处辽西山地北缘的浅山丘陵地带。这里层山叠翠,泉水清澈。庙子山由北向东西两侧呈斜坡向南延伸将墓地环抱,形成天然屏障。墓地前向东南数公里外呈扇面形,逐级减低,由缓坡形成广袤平川。
1986年6月8日,由内蒙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对该墓进行发掘。此墓为辽景宗皇帝孙女,秦晋国圣宗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吴国公主之妹,即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的合葬墓。营建于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保存完整,是一座辽代中期典型的契丹族墓葬。长方形前室,两侧壁下方各置小龛。两耳室后室均称呈圆形,保持契丹民族传统的毡帐形式。墓门两侧额及门额以上,浮雕倚柱,斗供、檐、橼等仿木结构,都采用汉族营造法式,这正是契丹贵族阶层定居生活、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想见公主生前居住亦当如此。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采取东南向。这是中期以后,以契丹族东向故俗,转而杂用汉族习尚南向的具体反映。
墓门上的仿木结构浮雕,影作,重施浓墨重彩,白粉勾边,醒目突出,光采鲜艳。制图采用直尺勾线,板刷或排笔着色。有的线宽达10多厘米,长到1.2米以上。随着仿木结构浮雕的不同变化,运用宽窄长短不等的直线条,还参用弧角回转不同的曲线。这些曲线都描绘得一丝不苟,工整精确无比。着色讲究明暗对比,力求局部变化服从于总体的谐调统一。反映这个时期,契丹民族已经熟练地接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而运用于建筑和墓室装饰。
墓前窄长的阶梯形墓道就生土挖成,阶梯台面,不抹粉,不墁砖,无任何加工。墓道长度与墓室长度略等。天井位于墓道末端,它是把墓道末端向左右扩展,与墓门翼墙之间形成上宽下窄的竖井,与墓道相连成丁字形。
长方形船蓬式券顶前室,是陈国公主墓中特殊的建造结构,充分反映契丹民族毡帐以居,不习惯深堂奥室的居住生活。
圆形蒙古包式的后室,内有木护壁,用套榫木方,石灰镶嵌填缝,方砖铺地,石块封顶,高悬铜镜。这种象征毡包式的穹窿顶圆形墓室,为辽代中期普遍流行的墓葬形式。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后室的正面,紧贴后墙设有尸床,供台,床上有帷幔覆盖。
墓葬是在驸马卒后开始营建的。后室中的木护壁是在砖室砌成后,驸马未入葬时进行制作和安装。因为木构设施工程较大,而墓室内的空间容量有限,所以只能在入殓前的条件下方能进行。所以驸马的随葬品是在木护壁安装后才葬入的。而公主葬于驸马之后,所有公主随身穿戴和日常应用生活用品及墓志、木俑人等,都是随同公主葬入的。
墓室壁画,构图严谨,设计合理,利用有限的壁面,既反映出契丹族传统的游猎生活习俗,又反映出了公主夫妇生前的悠闲享乐和豪华奢侈,死后幻想羽化登仙。壁画绘于墓道东西两壁和前室及前室顶部,壁画内容有人物、马、仙鹤、云朵、日、月、星辰等。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随葬品共3227件,有许多制品是用金、银、玉石以及玛瑙、琥珀、珍珠等贵重材料制作而成,充分反映了契丹大贵族的豪华奢侈和墓主人的显赫地位。从另一个侧面则反映出辽代中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繁荣兴盛。
1987年奈曼旗人民政府将萧氏家族墓公布为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奈曼旗人民政府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2006年5月2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氏家族墓中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是迄今为止发现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契丹大贵族墓葬,是辽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曾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2006年3月16日,国家文物局启动保护该古墓葬安全防范实验工程,该工程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一处,具有存像拾音双重功能,在保护古墓葬方面,是我国该类实验项目中,迄今为止实验技术最先进、前景最广阔的一处工程。该工程投入资金达75万元,在国家文物局的精心指导下,经过科研单位及当地政府、文物部门的密切协作和艰苦努力,2006年6月23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进入试运行阶段。9月3日,该工程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的验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