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摆手舞

家乡区县: 湖北省来凤县

土家族摆手舞起源于古代巴渝舞。古代巴人活动于湘鄂渝黔一带,“天性劲勇,锐气喜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史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刘邦认为有巴渝舞之遗风。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曾记载过巴渝舞“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荡,川谷为之荡波”的盛况。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以战舞为起源的摆手舞逐步演变成一种表现土家山民狩猎归来,丰收之后、劳作之余的喜庆舞。

歌随舞而生,舞因歌得名,摆手舞因节奏鲜明、线条流畅、舞姿朴素、动作优美而代代相传。清顺治八年,县衙在酉水河东舍米湖修建摆手堂,摆手舞从此有了固定的跳舞地点和时间。土司时期文人曾形容:“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如今来凤县城建有“神州第一摆手堂”,土家人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摆手舞,成为湘、鄂、渝、黔边境文化、经济交流的民族盛会。

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在野外进行,小摆多在摆手堂内进行。摆手舞要求手的摆动一般不超过肩,基本摆法是:双膝微屈,左脚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即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做一次,然后左脚上前一步,右脚上前半步,双手前后轻轻连摆两次。

摆手舞有顺拐、屈膝、抖动、下沉4个基本动作。“顺拐”,甩同边手,左手左脚,右手右脚,动作稳重,粗犷有力。摆手时动作幅度大气,两手直甩,臂腕不动,手脚配合默契,动作一致。左手与左脚同步,右手与右脚一致,同边的手与脚不能左右分离。“顺拐”是手脚同向,是率真的直露,是心灵的和谐。

“屈膝”,上身平稳,两腿微屈,脚掌用力,重拍在上,弱拍在下。即使是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上身也平稳如定。虽没有力拔山兮的力道,却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腿屈而腰不弯。

“抖动”,腿及手臂轻微颤动。肩负千斤重担,不害怕,不退缩,即使两腿微颤,两臂微抖,也不能让心与手脚分离,手与脚错位。抖动是坚持,是勇毅,是不屈,是力挺。

“下沉”,重拍时动作重心下移,气沉丹田而身体不塌,动作大方而坚实沉稳。下沉时两手打开,左手向左打开,右手向右打开,再随右腿的跟进弧线向下用力摆手。

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则数十,多则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摆手舞以锣鼓为主,通过锣鼓用不同的节奏调整动作和队形变化。锣鼓声应和着众人跳摆手舞时发出的“呀嗬嗬”的呐喊声,刚劲稳健,热烈庄重,气势恢宏,动人心魄。

摆手舞取材于生活、农事和自然。生活舞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行为,如打蚊子、打粑粑、打草鞋、纺棉花、织土布、做游戏、扮婚嫁……赶仗舞主要表现打猎过程,空拳斗虎、弄虎、赶野猪、跳蛤蟆、拖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生产舞主要表现农事活动,烧灰积肥、耕田赶牛、播撒谷种、扯秧拔苗、薅秧锄草、打谷挑担、扬谷筛米、望太阳、撬岩头……自然舞主要模拟动物动作,水牛角斗、公鸡打架、犀牛望月、鹞鹰展翅、老鹰抓鸡……各种舞姿,美不胜举。

摆手舞,奔放的民族舞步,独特的民族精神,灿烂的生命乐章。

小攀哥(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