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团
河南省偃师市豫剧团始建于一九五四年,至今已有60年的辉煌历史。抗战时期,曾多次在硝烟弥漫的前沿阵地上慰问亲人解放军,被人们誉为皮定钧部队红色文工团。偃师又是举世闻名的大法师唐僧的故乡,也是河南豫西调的发源地,七朝故都偃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饱受着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滋养的偃师市豫剧团,坚持党的“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现已拥有教授、高级、中级职称的各类艺术人才10余人;大、中专毕业的省、市戏曲院校高才生近20名;本团戏校培养的艺术骨干近10名;以中、青年为主的演出阵容和最新型的电脑字幕、灯光、音响等一流设备可策划承接各类大型文艺晚会和戏曲晚会。数十年来,饮誉省内外,足迹大江南北,曾被河南省文化厅人事厅授予“河南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我团在艺术生产及风格上,博采众长、文武并重、悲喜结合、多资多彩。先后推出了《讨饭国舅》、《假婿乘龙》、《程婴救孤》、《四品绿豆官》、《十八扯》等优秀剧目20部。国家一级演员王艺红领衔主演的《四品绿豆官》、《七品芝麻官》、《拾女婿》等2003年以来先后10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九六年市委、市政府创建五个一工程,投资百万元创作编排了大型现代戏《庄户人家》,参加了省六届戏剧大赛并荣获了大奖。2003年,王艺红领衔主演的《四品绿豆官》又荣获全省戏剧大赛第一名;孙应杰获个人表演二等奖;郭民江、霍新霞荣获三等奖,2004年,孙应杰荣获全国“牡丹杯”十佳金奖……,数十年来,我团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的汇演及戏剧大赛,先后共获各项团体奖、演出奖、个人奖等近八十多次,为此,《中国戏剧》、《当代戏剧》、《河南戏剧》、《中国文化报》、上海《文汇报》、《工人日报》、《大河报》等多家媒体先后多次专题报道。
2005年 ,《山妞》荣获河南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戏曲类第一名。2007年该剧准备进京演出。
2006年,《山妞》荣获河南省县区级戏曲大赛金奖。
2007年3月21至25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录制了《假婿乘龙》、《讨饭国舅》《三哭殿、拾女婿、做文章》三台大戏,2009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十一套播出。
曲剧团
偃师市曲剧团始建于1955年冬。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刘景乐、谢绿、靳裴兰、张太玉、焦爱玲、马凤琴、毕保才等,演出的剧目多以《刘公案》、《花庭会》、《十五贯》、《状元媒》、《秦香莲》等传统戏为主,阵容强大,名角云集,颇具影响。因此,于1973年原班人马被调洛阳地区,成为“洛阳地区曲剧团”的主要班底。
1978年2月,偃师县青年曲剧团组建成立。当时全团32名演员,平均年龄为21岁,可谓朝气蓬勃,风华正茂。1994年偃师撤县设市,遂更名为“偃师市曲剧团”。建团以来,始终坚持上山下乡为民演出,每年都在300场以上。并能“独辟蹊径”走自创剧目的道路,好戏连台,人才辈出,层涌现出了乔杏娥、马宏建、张相钦、马会彩、闫三通、郭遂朝、刘玉江、李石磙、李小双、杨环等一大批戏剧新秀。并先后创作演出了《攀龙附凤》、《血染白玉塔》、《二下陈州》、《肖二爷上任》、《望郎女》、《谁来当新娘》、《光棍与寡妇》、《金银情》、《慈母心》、《农家媳妇》等一系列优秀剧目,深受广大观众们的喜爱。
其中刘志清、韩文新共同创作的古装讽刺喜剧《攀龙附凤》参加洛阳地区戏剧调演,一炮打响,演出、剧本双双获大奖。韩文新创作的历史故事剧《二下陈州》,引起强烈的反响。翟景峰创作的大型通俗喜剧《光棍与寡妇》参加洛阳市建国40周年戏剧调演,连获演出、剧本、导演、音乐等4大奖项,应邀晋、皖省汇报演出引起轰动!省剧协,《河南戏剧》编辑部联合为其召开大型座谈会,并予以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以上《攀龙附凤》、《二下陈州》、《光棍与寡妇》剧目,均被省电台录音、录像、出版盒式磁带和VCD光碟,发行全国,成为偃师市曲剧团的主要代表剧目,保留至今,常演不衰,不久,翟景峰创作的大型古装戏《金银情》在洛阳市获奖之后,又代表洛阳市参加河南省第四届戏剧大赛获奖。因而,河南省文化厅曾下文该团享受地(市)级剧团演出报酬(3年)的待遇。自此,偃师市曲剧团成了豫西剧坛的一支劲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