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秋博饼活动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厦门中秋博饼的规则详解

用具:大瓷碗一个、骰子六个

【 状元 】

红六勃(六个4)>黑六勃(六个1或2或3或5或6)>状元插金花(四个4、二个1)>五红(五个4)>五子(五个1或2或3或5或6)>四红(四个4)。(按从大到小顺序)

【对堂又叫榜眼】

六个骰子的点数分别为1~6即一条龙。

【三红又叫探花】

三个4。

【四进又叫进士】

四个1或2或3或5或6,若还带一个4可多得一个一秀,若带二个4可多得一个二举。

【二举又叫举人】

二个4。

【一秀又叫秀才】

一个4(对堂即一条龙除外)。

备注:

1、 同是五红或五子所带的点数多>点数少,即带6最大,带1最小。
2、 同是四红所带的点数多>点数少,带12最大,带三最小。
3、 状元插金花及五红、五子、四红带的点数相等则先博者>后博者。
4、 博得红六勃或黑六勃,博饼立即结束。红六勃获未被博取的饼,黑六勃则未被博取的饼大家吃。
5、 如博到状元插金花可兼得还未被博取的对堂,若该选手在以后的轮次中“禄骨”[注],对堂不被追回,只追回状元。
6、 在同一场比赛中,同一选手两次或两次以上博到状元,取其最后一次的成绩为最终成绩。
7、 状元获得者需待本组比赛结束,裁判员宣布最终得主方有效。
8、 五子登科大于一般的状元
注:同一场比赛中同一选手再次博到状元但点数小于先前(先前的状元大于其他选手),也小于其他选手,称为禄骨。

--------------------------------------------------------------------------------

“博状元”史源远流长

从状元筹和博饼出现的时间先后来看,也只能得出博饼是采用状元筹博法的结论。
现在已发现许多明清笔记小说中关于状元筹的描写,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肯定还能发现新的文献证据,充分证明状元筹比状元饼更早出现。

实物或文物证据也是如此。《厦门晚报》8月28日刊有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龚洁先生所见状元筹“场谱”照片,这与我所收藏的状元筹谱所刻博弈规则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筹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两块筹谱的年代都说是清代的,可是所刻图画中的人物衣冠式样却是明代的。这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些象牙筹谱是明代的,要么就是在清代还仿照明代的筹谱,刻上明代的新科状元谨见皇帝图,或者明代的状元龙头及第图。

无论是那一种可能,这些实物都雄辩地证实明代已有状元筹。

其实,博状元游戏源远流长,南宋时的状元局便是状元筹的前身。《全宋词》载有姚勉《贺新郎(及第作)》,其中提到放榜后云:“玉勒金鞯迎夹路,九街人、尽道苍生福。争拥入,状元局。”陆游《岁首书事》还有描写状元局的诗句:“呼卢院落争先岁。”清人顾禄《清嘉录》卷1《状元筹》引陆游这句诗后注说:“乡俗岁夕聚博,谓之试年庚。”吴谷人《祭酒新年杂咏小序》云:“状元筹绯绿兼行,赢输计箸,闺阁中为消闲之戏。”

现在虽已无法知道南宋状元局的具体情况,但总是与科举功名有关的一种游戏,一般总离不开状元、进士等科名。既然都是以状元命名的博弈游戏,状元筹与状元局多少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总之,博状元的游戏规则是逐渐演进形成的,其传播也经历了从学子文人卜巧求运的雅趣到庶民家庭团圆助兴活动的演变过程。而状元筹比博饼更早出现,则彻底推翻了郑成功部属发明博状元方法的传说。

博饼始于何地?

说状元会饼肯定是从状元筹演化而来,是因为两者是同一性质的游戏。饼与筹的区别只是形式而非本质。

在博状元游戏中,关键的因素是这套游戏规则和科名系列,月饼只是一种形式,并非不可替代。只要熟悉其大小科名和游戏规则,既可以用月饼来代替筹条,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月饼。台湾、泉州、龙海的部分地方,有时也有以实物代替月饼来博状元,可以说各地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在中秋节以实物来博状元的趋势。不仅可以用实物,甚至偶尔可以用金钱来代替月饼。因此,“博状元”三字可以涵盖博状元饼、博状元筹、状元签或其他博实物的玩法,比“博饼”含义更丰富,适用面更广。
那么,以中秋会饼代替筹条来博状元到底始于何地?

我所见到最早记载中秋博状元饼是康熙年间蒋毓英修《台湾府志》,直到乾隆年间范咸等修《重修台湾府志》,所记中秋博饼都只提到状元饼。而娄子匡《岁时丛谈》详细记载这种“斗四红”的博法,已经是用63块会饼了。

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印的《厦门志》卷15《风俗记》中,并没有记载中秋博饼的习俗。至今似乎也没有人发现其他史籍记载厦门的博饼风俗。我认为,如果再没有发现比台湾更早的记载,则不能排除博饼习俗是从台湾传到闽南的可能性。因为凡是现存博饼习俗的地方,都属与台湾关系密切的闽南地区。

我在1996年出版的《福建教育史》一书中对清代台湾科举有专门的探讨。在台湾开发初期,由于当地文化教育水平较低,从闽南到台湾寄籍或冒籍的举子不少。清代台湾的秀才必须渡海到福州来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即使是台湾建省以后也是如此。到清代后期,台湾士子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大陆。科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后,不仅有一些士人冒险来大陆参加乡、会试。闽台科举考试的渊源并未中断,依然延续下来,长达十余年,直至1905年科举废止之后,这种联系才告结束。日据时期,闽南尤其是厦门仍然是与大陆台湾往来最多的地区。而博饼文化在日本占据50年后,依然生生不息地传承下来,可见包括博饼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生命力是多么顽强。

厦门并非博饼文化的孤岛,而是闽台博饼文化区中的一个重镇或重要的一环。我们只能让史料说话,如果找不到可信的文字记载,则厦门的博饼风俗要么受台湾影响而来,要么就是直接从状元筹借鉴而来。因此,在发现可靠的证据以前,还不宜说中秋博状元起源于厦门。

 

筱糖(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