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巨儒:唐伯元

家乡区县: 汕头市澄海区

唐伯元(1540-1597),明潮州府澄海县苏湾都仙门里(今属汕头市澄海区)人。明代大儒,理学家,其进士出身,官至明南京户部主事,署郎中,任尚宝司丞,吏部考功清吏司、文选清吏司郎中等。崇奉程朱理学,反对王守仁的新理学即所谓“心学”。唐伯元曾师从吕怀,继承湛若水的学术观点,并使之更具实践性,认为心性是以物为载体的,离开物,心性便无从谈起。其一生著述十多部,但存世不多,以今存的《醉经楼集》为其主要代表作。

唐伯元的一生是以清节知名的一生,也是在治政和治学上都很出色的一生。《明史•儒林传》说他是“岭海士大夫仪表”。唐伯元的确学问很深,著述甚丰,有《易注》、《礼编》、《道德经注解》等十多部著作,诚不愧为一代“理学儒宗”,“治行天下第一”,“理学儒宗”,逝后,明熹宗追赐“理学名卿”巨幅横匾。

学术上,唐伯元正处陆王心学的流弊则是“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晚明时代,唐伯元在学术上不认同王阳明“心学”,认为“《六经》无心学之说,孔门无心学之教,凡言心学者,皆后儒之误”,故上疏反对王阳明从祀文庙,请黜陆九渊。同时作《白沙文编》,以示对白沙之学的支持。唐伯元对王学的批判,开启了明清之际新学术的先导。他曾说,“郑康成、朱元晦,皆圣门游、夏之列”,“两汉近三代,若董仲舒、扬雄、刘向、郑玄、徐干,皆其杰然者,其绪论往往可采也”。这些说法肯定了汉儒学术的价值及汉学与宋学的可调和性,这也是清代汉学家的普遍看法。在经学考据方法上,唐伯元主张“解经以传,不如解经以经,合而解则明,析而解则晦”,即在研究中将儒经中的各事、各义联系起来,使不同的儒经相印证,这也是清代汉学家提倡的治经方法。

文艺上,唐伯元的诗歌也很受称誉。作为理学家,其诗难免“沉酣六经之津液”,但他能去其糟粕,不事雕琢,自然清幽。如《官人行黄梅道中为役夫述》有句:“前岁树皮尽,去岁草根绝”,诉说荒年之悲惨,明白如话而不失雅致;《新移芍药台上》有句:“旧蕊支新蕊,深红间浅红”,描述芍药之形态,清淡素雅而不失绮丽,都颇可见其功底之深厚。

唐伯元未离世时,江西万年知县及江西太和县百姓感其功德,便建有生祠。其身后,潮州府也为其功绩立有“理学儒宗”牌坊。该牌坊建于1617年(明万历四十五年)。“理学儒宗”坊原在太平路羊玉巷口。坊北镌“铨曹冰鉴”。“理学儒宗”左坊眼镌“赐环礼部主事”,右坊眼镌“钦差主试湖广”;“铨曹冰鉴’左坊眼镌”特起文选郎中”,右坊眼镌“简右尚宝司丞”。下横梁两面同镌有“万历甲戌科进士崇祀名宦乡贤唐伯元”。其中,“儒宗”即是儒者的宗师;“铨曹”即是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冰鉴”即喻明察。坊于1951年拆除。2009年按原貌原址重建于太平路羊玉巷口北侧。

如今在澄海还流传的与唐伯元相关的俗语传说:

半夜出阵日
“半夜出阵日”是潮汕熟语。这个俗语出自澄海溪南仙门,其意思近乎“出人意外的喜事突然降临”或“不符合常理的事突然出现”。民间传说,唐伯元是天上文曲星下凡降世,有感天动地的气魄。明朝嘉靖十九年农历十月初五日,即唐伯元出世那天的傍晚,唐天荫家门口的水井滚沸了,水滚上了井面,到处漫流,老人们说这是吉祥之兆。到了深夜,本是漆黑的夜空,然而邻居中有人发现,唐天荫家屋顶忽然间彩霞朵朵,“日光”明亮,照得门前宛若白昼。村民们都惊呼起来:“半夜出阵日啦!”就在此时,唐天荫的妻子许氏产下了一个男孩,过了一会儿,红霞彩云白光自动消失。唐家产下的这个男孩取名叫伯元。自此,潮汕地区便流传了“半夜出阵日”这个俗语。


镇压小鬼
潮汕民间有唐伯元“镇压小鬼”的传说。唐伯元出身农家,家单财薄,他父亲唐天荫为人忠厚朴实,务农为生;母亲许氏手艺超人,勤耕善织,为贤淑之妇。唐伯元家除了种已有的几亩薄田山地之外,还租种了莲阳槐泽王员外的水田,孩提时的伯元便常常帮父亲干农活。传说有一次,王员外家闹鬼,弄得家无宁日。一天晚上,王员外睡梦中隐隐约约地听到两个小鬼在商议,其中一个小鬼道:“明天唐大人要来,他阳光太高,我等受不了,怎么办?”另一个道:“你看那边桌子下面有两个瓮子,我俩何不藏身瓮子里”。两个小鬼遂各自躲进瓮中,王员外听后记在心中。第二天一大早,王员外刚开门,便见佃户唐天荫带儿子挑粮来交租,心中揣度:“唐大人”莫非是指唐天荫不然!再打量他儿子,气宇轩昂,一表非凡。员外便问了伯元名字,又问了不少问题,伯元虽小小年纪,却对答如流。接着王员外又问伯元会不会写字,当伯元回答刚上学识字,只会背写《三字经》,王员外心中暗喜,便搬来文房四宝,请伯元在两张红纸上面分别写上“人之初,性本善”六个字,并署名“唐伯元”。王员外得到伯元墨宝,好似获得天师灵符,迅速将红纸分封在两个瓮子口上,命家人投进池塘,两个小鬼被镇在里面,再也不能投胎出世去了。


红鞋换乌靴

“红鞋换乌靴”是潮汕熟语。在封建时代是用来指代读书人告别童年,走上仕途。该熟语起源于唐伯元的趣闻。传说少年的唐伯元不仅天资聪颖,而且胆气过人。有一年春天,村里的几个牧童牵着四头大水牛到村前田洋中去放牧。由于一时疏忽,水牛偷吃了隆都南溪进士出身的乡绅赵云南家水田的几株稻苗。赵云南的家人硬是把四头大水牛拉回去,缚在宗祠的石柱上。放牛的小孩哭哭啼啼回村中告知事情原委,仙门里的乡里老辈多次上门索讨赔礼,赵云南依仗权势,拒不交还。村民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商量了好久,都苦无良策。此事被年方十岁的伯元得知,他自告奋勇要去南溪讨牛,众人都觉得惊奇,父亲以为他闹着玩,还责怪伯元不自量力。但此时大家也别无它计,只好让一个牧童跟伯元同去南溪讨牛。
仙门里与南溪村隔江相望,伯元过了南溪渡头,上岸后问了路,直奔赵氏祠堂。对方以为仙门来了什么“大人物”,见原来只是两个乳臭未干的小孩,遂鄙夷不屑,暗自冷笑。伯元凛然跨进祠堂,厉声质问对方为何拒不交还水牛,双方论理力争,伯元毫无惧色,指出牛是牲畜不是人,不晓得什么是稻苗,什么是水草,偷吃水稻并非故犯。而你赵云南乃进士出身,饱读圣贤诗书,却为何与牲畜一般见识,况且我村老人也多次上门赔礼,你还拒不交还,难道要霸占四头大水牛不成,岂不辱没了进士身份一番话把赵云南驳得目瞪口呆,无话可说,白知理屈。惊讶之余,便大声对伯元道:“我出一个对子,你如对得上,水牛任你牵回;如对不上,二山相叠——请出。”伯元朗声说:“那就请出吧!”“手抱石柱团团转。”赵进士双手围着祠堂大石柱边转边吟道。“脚踏楼梯步步高!”伯元不假思索、脱口应对。但赵进士还不服气,又冲着伯元讥讽:“早出日头唔成天。”“日落西山无久时。”伯元回敬道……就这样四头大水牛被两个小孩牵出南溪村。
赵云南暗暗惊叹伯元的胆略才气,但还是不甘心败在一个小孩手下,于是暗中命家人赶在伯元之前,故意将稠粘粘的乌黑池塘涂泥,厚厚地铺在伯元他们必经的灰堤路上,看他怎么办当伯元牵牛来到这段泥路时,见此情景,知是赵进士所为,但他没有后退,也没绕道,更没有脱下来时穿的红鞋子,便毫不犹豫,昂首阔步地走过去,边走边高声念道:“红鞋换乌靴,勿睬做俺行。”果然,少年的唐伯元长大后考中进士,累官至吏部郎中,成为“理学儒宗”,被誉为“岭海士大夫仪表”。而唐伯元“红鞋换乌靴”的趣闻便在澄海一带传为佳话。

小智(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