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盛产一种四角菱,称“驮背白”,以肉厚、鲜嫩、汁多、甜脆而闻名于全省,与嘉兴南胡菱、吴兴(今湖州)两角菱、杭州水红菱、塘栖青菱及古荡钝角菱,称为浙江六大菱种。驮背白8月底可采摘,老菱则在9月中、下月采摘,一直可采摘到霜降。
绍兴栽菱历史悠久,绍兴系水乡泽园,江河纵横,湖泊广布,水质肥沃,生态环境十分适宜大菱生长。早在唐代,越州栽菱已甚普遍,唐代诗人朱庆余有诗曰:“湖上微风,小榄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描绘了古鉴湖的菱荡 景色。清《嘉庆山阴县志》记载:“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又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四角、三角白菱,其花紫色,昼合宵开,随月转移,犹葵之随日也。越中所产,罗文菱最大即所谓腰菱也。”可见当时人们对菱已很熟悉,对其生物特性也有所研究。明、清两代,绍兴菱事仍盛。《嘉庆山阴志》这样写迈:“越人谓小者为刺菱,巨者为大菱,四角者为沙角菱,产莫盛于山阴,每岁八月,菱舟环集鉴湖中。”刺菱即野生菱,50年代初,狭茶湖一带,尚繁茂,乃至船路堵塞。解放后,绍兴大菱生产又有新的发展,先后引进了不少新品种,每年种菱面积不下万亩,多的年份达二三万亩,成为水乡农民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近年面积缩减。约维持在5000亩上下。主要分布在绍兴县的鉴湖、马山、皋埠、袍谷、胜利等区乡。另外上虞、诸暨“湖区”的部分乡村也有少量栽种。
菱,古称芰,又名水栗,有角,故通称菱角,系一年生草本植物,其长势很强,分枝十分茂盛,繁衍于水下,因长尖角,才免受鱼类吞食。一个菱种通常生20到30个菱盘,每个菱盘有叶60到80片,叶浮贴水面,夏秋之交开小白花,每个菱盘可结菱5到8只。到秋天,成熟的菱角沉入河底, 第二年便生根、发芽,小满后露出嫩叶。种菱成本底,费工少,收益好,是水乡农民利用水的 自然资源的一项副业。
绍兴大菱属菱科,为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两型,水上叶菱形,叶柄上有浮囊;沉浸叶羽状细裂。夏末秋初开花,花单生于叶腋。白色或淡红色。受精后,没入水中长成果实,即为菱;萼片发育成菱的硬角。菱的品种甚多,分无角菱、两角菱、四角菱等十余种,果皮有绿、红、白色之分。绍兴大菱多数是果皮绿白色的四角菱,也有果皮绿色的四角菱。农家品种有:钱清一点红、湖塘红菱、余渚小白菱、洋江驼背白等,品质以余渚菱与洋江菱为最好。
余渚菱属于馄饨菱的一种,出产于古鉴湖余渚江,果皮绿白色,肩角上翘,腰角下弯。果型较小,每果重12-15克,壳薄肉多,果肉比高,为1.5:1,亩产1000公斤左右。清明播种,立夏移植,秋分收获,霜降败蓬,属于迟熟品种。
洋江驼背白属于大青菱的变异种,原产袍谷洋湖泊。果皮绿白夹红色,肩部高隆,肩角平伸而粗大,腰角下弯。洋江菱果型大,每只菱角20-25克,壳较余渚菱厚,果肉比2.5:1,亩产一般在1000-1500公斤左右。
菱营养丰富,果肉含淀粉24%,蛋白质2.6%,脂肪0.5%。生食可作果品,熟食可作蔬菜。绍兴大菱尤适宜于熟食。老熟的大菱(也叫绍兴老菱)粉香可口,风味独特,在省内享有名气。菱肉炖豆腐,菱肉炒鲜毛豆肉是绍兴秋季时新“佳肴”,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绍兴老菱还可以加工成酱菱、风菱等多种加工品。早在清代,已有加工老菱的记载。《越谚》(清·范寅)云:“老菱装篰,曰浇,冬食,曰‘酱大菱’……老菱晾干,曰‘风大菱’。”至今,当地农家仍有制作酱大菱的习惯。酱大菱甘甜可口,略带酒味,一般在春节前后食用。
嫩菱一般作水果吃,鲜嫩多汁,老菱株熟剥食,性糯,甘甜如栗。生吃可消暑解渴,熟食能健脾益气。菱又可作为菜肴,菱肉饨豆腐乃绍兴素 食名菜,嫩菱肉烧茭白、毛豆肉,乃是时鲜佳肴,也可切成片、丁,配入荤素菜炒食,清香而味美,熟菱肉也可用麻油、酱油及少许老酒拌和成为 醉大菱,佐酒最佳,风味独特。菱肉含淀粉24%左右,一般50公斤老菱可制成淀粉4公斤左右,菱粉质细爽滑,为淀粉中之佳品,最适宜用于冷饮 雪糕、冰淇淋及细糕点。菱营养很丰富,内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和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其营养成分可与其 他硬果媲美。菱在医药上也大有作为,古籍《齐民要术》载:“菱能养神志,除百病,益精气。”是一味很好的补养品。《滇南木草》一书指出, 食菱能治腰腿筋骨疼痛、周身麻木不仁、风湿入窍之症。老人长食菱粉粥,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