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因濒临山东省第一大河沂河而得名),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古称琅琊、沂州,是中国华东地区的特大城市,中国商贸物流之都,山水生态旅游胜地,历史上是著名的革命老区。2013年跻身新二线城市,并被联合国确定为“绿色工业平台”。[1]是海关特批实行“旅游购物商品通关方式”的城市,为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
商朝时期,这块土地上就丰存过郯、莒、费诸方国。
周灭商后,鲁国和齐国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支柱,临沂地域除分属齐、鲁等国 琅琊故郡
外。
战国时期,域内诸封国先后为齐、楚所兼并,至战国末期,南部属楚,北部属齐。
秦朝统一,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临沂地域属琅琊郡和郯郡。
西汉时,郡国并行。临沂地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城阳国和兖州之泰山郡。
东汉承西汉制度,分属徐州之利城郡、东海郡、琅琊郡、琅琊国和兖州之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和城阳国。
三国时期,属魏国。至魏末,分属东海国、琅琊国、东莞郡、泰山郡。 普照寺
西晋时期,分属徐州之琅琊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兖州之泰山郡。
晋室南渡后,地域先后属于后赵、东晋、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和北魏。
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密州(高州郡)、海州(东州郡)、徐州(彭城郡)。
唐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徐州(彭城郡)。宋朝分属沂州(琅琊郡)、密州(高密郡)、淮郡军等。
宋室南渡后,分属于金朝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邳州、泰安州。元朝分属兖州 书城——临沂
府和青州府。
清初因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为府,置附郭兰山县,降莒州为散州。属沂州府。有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莒州6县1州。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撤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13年撤销沂州府,改莒州为莒县。1914年分山东省为4道,改兰山县为临沂县,临沂地域分属济宁道和胶东道。1918年撤销。1936年划为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在沂南县青驼寺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1943年9月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1945年8月在莒南县大店镇成立山东省政府。
解放战争时期,行政区划层次仍沿袭抗日战争时期,只是对区划作了某些调整。1948年7月,鲁中、鲁南、滨海三个行政区合并为鲁中南行政区,设鲁中南行政公署(驻临沂城),下辖7个专区,49个县。至1949年10月1日,临沂地域分属沂蒙、尼山、台枣、滨海4个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1950年5月,鲁中南行政区撤销。以沂蒙专区为基础,成立沂水专区,辖9县。以滨海专区为基础,成立临沂专区,辖9县。1953年1月将原属临沂专区的赣榆、东海、邳县、新县海连市划归江苏省。1953年7月,沂水专区撤销,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所辖其余各县皆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原属滕县专区的平邑县亦并入
临沂专区。1956年3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至1961年4月,临沂专区辖临沂、郯城、苍山、临沭、莒南、沂南、沂水、沂源、蒙阴、平邑、费县、日照、莒县13个县市。1989年12月2日,国务院确定,沂源县划归淄博市管辖。1992年1月,莒县划归为日照市管辖。至此,临沂地区辖临沂、郯城、苍山、莒南、沂水、蒙阴、平邑、费县、沂南、临沭10个县市。1994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3个县级行政区。地级临沂市辖兰山、罗庄、河东3区和郯城、苍山、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临沭9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