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城隍庙(熊言毅)

家乡区县: 陕西省宁陕县

恰逢立冬的那天,从宁陕县城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行驶 5公里的老城村,来到了号称金鸭浮舟的宁陕城隍庙。
《宁陕城隍庙简介》记载着:城隍系道教祀奉的护国安邦惩凶安良之神。据《周礼》记载,在周代的腊祭八神就有水(即隍)庸(即城),据说城隍便由此演化而来。道教的经书载,城隍神“威灵显赫,圣道高明;司分善恶,部领山川;有求必应,如影随形;代天理物,判阳断阴;祈福禳灾,驱邪治病;保国安民,普救生民。”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为祀典。明代,城隍信仰达到极盛,城隍庙遍及全国。 宁陕城隍庙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总面积近六千平方米。其规格形制与衙署建筑相近,方位背北面南,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其建筑保留了清建筑的典型特征,显现了庙堂建筑的穹宇高深,庄严肃穆,古朴典雅,气宇轩昂。宁陕城隍庙奇特之处是,它建在长安河中的沙洲上,外形酷似一船,四周环水,颇具特色。数百年来历经洪水袭击安然无恙,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古建筑群中堪称一绝。由此引出了“金鸭浮舟”、“神灵庇护”等优美的历史传说。城隍庙的夜色有“月镜双辉”的美名。
由此而知宁陕城隍庙距今有223年了,属佛、道两教合一的庙宇。在庙宇正门的西则,有一石桥与老城连接。地形呈南北两头尖,中断开阔而伸长。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33.5米,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整个庙宇座北朝南,前后贯通,南端是城隍庙的前山门。距前山门约10米是一座戏楼,座南朝北。戏楼前是 200平方米的观戏场地。紧接着便是城隍庙的庙门。历代古石碑,镶嵌在东西两端的院墙上。在后园中又修建了八卦图和东、西两间厢房,分别是书画展厅和文物陈列室。北端是一道后山门,门内两边各有一棵盘龙古松,被形象的称为船头桅杆。
宁陕城隍庙主体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同时,因地处秦岭以南,受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又显现出结构严谨、典雅秀丽、跌宕有致的韵味。是陕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2003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凡是有城池的地方,大都建有城隍庙。“城隍”源于古代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古人心目中是护卫百姓安全、保佑一方平安之神。道教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神系。一般城隍庙都建在城市中心地带,用来保护城池的安全。可宁陕城隍庙却建在了城外,并有着自身的传说。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城隍庙会和城隍出巡活动这一民俗活动。
宁陕城隍庙历经47次洪水而安然无恙,宁陕中学高一学生蒋琦、易优蓝、齐笑冰,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6年11月,他们聚到一起,揭开了“金鸭浮舟”之谜,并荣获了第2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他们在勘测到,距城隍庙船头(北端)64.8米处有一块巨石,高出水面1.46米,长7米,前端最宽处为4.5米,从西侧看酷似一头四肢没入水中的犀牛身躯,与巨石相邻的南侧数十米范围内,有十多个巨石组成的巨石群。这些巨石的共同特点是露出沙洲的部分虽不很大,但埋入沙中的部分非常巨大,这些巨石经历多次大水,位置从未挪动过。通过测量、观察和分析认为:以犀牛背为“龙头”的生根石群,相当于我国古代水利杰作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在分洪导流,保护城隍庙庙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出的结论是:“金鸭浮舟”现象是激流经过弯道时产生的离心力所形成的,表明宁陕城隍庙的选址是地貌学、水利学、建筑学知识融会贯通而成的趋利避害的典范,对现代近水及河心建筑的选址具有重要参考作用,“金鸭浮舟”是近水建筑的杰作。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Xyy810
我的博客主页:http://i.blog.sina.com.cn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3767536672
我的微信公众账号:熊言毅
我的QQ:973963225

若即、若离(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