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端午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龙舟文化源远流长

龙是水中神物,代表了水的能量和灵性,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图腾。温州地处东南沿海,从《山海经》开始就有“瓯居海中”的说法,境内水系十分发达,天生适合龙神信仰的生长。瓯江是温州第一大河,在历史上,它被称为永宁江、永嘉江、温江、慎江、蜃江。其中,蜃江的命名据说就与龙有关:永宁江……名蜃江。唐元和中,韦守宥于江游沙中获筝弦。引之,蜿蜒舒展。投江中,化白龙腾空而去,故称蜃江。(弘治《温州府志》卷四)。筝弦化龙的故事发生在1200年前,被记载在唐代作家薛用弱的《集异》中,蜃是蛟龙的一种,所吐之气能幻化成海市蜃楼。瓯江是龙的渊,也是海市蜃楼的仙境。龙舟竞渡在这片土地上盛行,并不难理解。龙舟的历史源远流长。明万历《温州府志》中就有明确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永嘉水乡用以祈赛。温州竞渡在宋时已很流行,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叶适有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即其盛况的写真。直到明清以后,才演变为专门纪念屈原的活动。温州各地的龙舟竞赛,俗称“划龙船”或“划斗龙”。划龙船本是民间一种娱乐活动,过去由于旧社会恶习相沿,常发生一些械斗,导致历代官方政府都不提倡龙舟赛,屡颁禁划令。温州市曾于2000年禁止民间赛龙舟,后随着百姓素质的提高,以及龙舟民间影响力的持续增强,2004年市政府对我市民间划龙舟活动实行有条件的开禁。

民间划龙舟为何能长盛不衰,龙舟文化基础如此扎实,其背后与温州特殊的移民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关,温州先民从中原迁徒到东南沿海的温州,自然环境恶劣,几乎每年都要遭受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袭击,他们的不安全感和忧患意识增强,他们期待一种超自然力的保护,而划龙舟活动不仅满足温州先民祈福的祈求,还增强移民间族人间的凝聚力,培养了携手拼搏、同舟共济的精神。同时,温州地域水网密布为划龙舟提供了先天的自然条件。这些外部的客观因素潜移默化了温州人的品性和精神塑造,温州的龙舟文化蕴涵的拼搏抢团的精神犹如基因在温州人中代代传承。
草根龙舟博大文化

每逢端午佳节,状元街道各村都有划龙舟和龙舟竞渡,时间一般是农历五月初一前后开始到初十左右结束。如今,为了不影响学生“中、高考”已有所变化。按旧时习俗,划龙舟时,各村庙宇设有官神,专管划龙舟。此乡风一般是四月初一,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也称“进河”起发动作用),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都要祭香官神的。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孩儿,所以俗语说青少年不安分,比喻“香官”。

状元域内龙舟,其形式各村大同小异。过去,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个别自然村还租借龙舟,现在条件好了,各村都去选个吉日,请师傅备料建造。一船大龙舟身长19.6米,小龙舟身长18.7米。龙舟定额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为18档,状元一带龙舟一般为17档,坐16档,空一档为转身用,划手32人,掌舵2人,鼓手2人,锣手1人,舞旗2人,托斗1人,参龙1人等40余人。

龙舟,大都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比赛时为了减轻“龙船”重量,拿掉龙头龙尾,龙船的颜色按地区不同有“红龙”、“黄龙”、“蓝龙”、“白龙”等之分。金鼓和铜锣在中间,锣手起着传递鼓手与舵手之间信息以及平衡的作用,鼓手是全船划手的指挥中心,节奏感极强,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鼓声一响,众手齐出浆,“龙舟歌起,和看鼓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在划龙舟活动中,参鼓颇有意思,并形式多种,有的猜殿名村名,有的猜历史典故。龙舟划手并非都是男的,也有女子龙舟队。行政区划调整前的状元镇屿田村,是水网密布的村并盛产菱角(黄菱),所以村里的姑娘个个基本会游泳,而且她们划起龙舟的劲儿是英姿焕发,别有情趣,真乃巾帼不让须眉。由此,女子龙舟队废除了“女人不能下船”的封建习俗。

现代比赛龙舟即竞技龙舟的龙舟与传统龙舟的不同:竞技龙舟短,船体白色鲜亮光滑,船身两侧喷绘各色鱼鳞状的纹路,龙头龙尾动感十足,比赛使用的龙舟按国家标准设计,龙舟总长18.4米,型宽1.1米,型深0.53米,采用玻璃钢材,在硬度、强度上都优于木制,每条龙舟22名运动员,其中划手20人,鼓手1人,舵手1人。而传统龙舟,一般选用杉木手工制造,每条龙舟上有36人或者40多人,除了划手外,还有舵手、鼓手、锣手、旗手和香斗、参龙等。

百舸争流水乡一景

端午时节龙舟闹、百舸争渡竞风流。2011年端午假期的第一天,市领导率队检查民间划龙舟活动,并与市民共划龙舟、共迎端午。河面上、棹如飞,龙影跃动;河岸边,人如潮,欢声鼎沸。主要水域内,文明有序划龙舟的场面四处可见,呈现“龙舟竞渡闹端阳,五色旌旗水上杨”热闹景象。据了解,当年市区共有龙舟378艘下水竞渡,其中龙湾31艘(状元16艘,蒲州10艘)。状元河上,数十龙舟彩龙荟萃,旌旗飘扬,场面蔚然壮观,备受群众欢迎的是“斗龙舟”。8月11日,状元的龙湾区御港龙舟队参加市首届龙舟大赛,其中划手大都由村企业家和个体户组织,首赛就荣获全市第一名,状元元一龙舟队获得全市第三名。御港龙舟队曾在2007年获得武进国际龙舟赛银盘组第二名,2009年获得香港国际龙舟赛第一名。

温瑞塘河状元段几千年来流淌在温州的怀抱,长期得到天地自然的钟灵毓秀和两岸百姓的整治修饰。状元河,东起茅竹桥向西转南至蛎灰桥,全长2500米,宽35-60米,常年水深3-4米,可通航。石坦河,南起上京,北至机场大道公路桥,长1000米。平均宽度40米,水深3米。可通航。三郎桥河,东起上京,西至康乐桥,长600米,宽40米,常年水深3米。也可通航。河流水系给状蒲片带来龙舟竞渡机遇。2004年,市政府对我市民间划龙舟活动实行有条件的开禁后,状蒲片的龙舟再次兴起高潮,当年端午节龙舟竞渡达38只,后来河水被污染严重龙舟数量锐减,近年塘河经治理有所好转。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3年,先后为13只、16只和15只。我想,龙舟竞渡从来不只是表现为勇力的争斗。有时候,场下比场上更热闹,看风景的人却成为最靓丽的风景。每当竞渡之日,温州的居民往往举家出游。平日幽闭深闺的女眷,连同她们被幽闭的生命热量,此时也一起暂获解放。端午出游的新衣,早在三、四月间红花上市就已经准备好了。

龙舟竞渡自成方圆

自2004年温州市龙舟开禁以来,在区人民政府的有序引导下,龙舟迅速发展,安全措施得到加强,迷信色彩基本消除,富有龙湾特色的划龙舟活动蓬勃开展。由区龙舟办确定划龙舟的镇(街道)时间、水域、河道,每艘龙舟都要经过公安、体育部门审批,编上序号,选手都要穿上救生衣,确保划龙舟活动安全文明有序,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制定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层层制订安全责任书,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并提前组织力量对重点水域、重点地段进行不定期巡查,严禁违规水上行为。严禁未成年人、外来务工人员、不熟悉水性人员或未穿救生衣及酒后划龙舟,严禁在划龙舟活动中寻衅滋事,杜绝宗族宗派械斗,铺张浪费,强行摊派,变相敛财。同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企业投诉,及时查处违规行为。

作为温州龙舟主要基地之一,今天的龙湾区已建成龙湾龙舟基地。该基地位于状元至蒲州交界水域,即状元石坦北桥至蒲州上庄桥河道,全长580多米,河面宽度40来米,不属主航道,符合正式比赛的硬件要求。龙舟基地的建成有效填补我区没有专业龙舟基地的空白,建成后的龙舟基地平时将作为训练主要基地。同时,承担每年一次的比赛场地之用,使这项全民健身的水上竞技活动有序开展。

憧憬宝贝98(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