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之元宵节

家乡区县: 温州市龙湾区

又是一年一度元宵节。龙湾民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做吹箫”,春节活动的物化特色是“灯”。而灯的高潮是正月十五“元宵”,故号称“上元节”的“元宵”又有“灯节”之称,元宵闹花灯也就成了新春佳节中的“压轴戏”。

人们喜爱灯,光亮、好看,在黑暗中给人开拓了片光明、温馨的另类世界;但更深层的原因是“灯”与“丁”谐音,祈盼“人丁兴旺”是古代人民的最大愿望;尤其是龙湾历史上历经南宋乾道二年大洪灾、明代嘉靖年间的倭祸,人口平安、人丁鼎盛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需求。正因为灯寄寓着人们对人丁兴旺的希冀与祝愿,所以历年“元宵闹花灯”成为龙湾民间的群体性自觉行为,如“海城灯市”、“石浦大龙”、“三都花灯”、“东坦板凳龙”、“上吴鱼灯”、“蟹爬龙”、“状元板凳龙”。清代下垟街人张子容的“美节从来点上元,家家蜡炬待黄昏”诗句即其生动写照。
海城灯市入史册

历年十四、十五下垟街——七甲“抬佛”时,夜里的迎神队伍中都有花灯巡游。早在明清时即有“海城灯市”之誉,为《永嘉场十七景》之一。里人有诗赞曰:“万人空巷迎庙会,十里堰堤闹元宵”。

入夜,参加巡游的东岳爷、玄坦爷、郑老爷、水城隍爷、地主爷、海神爷6尊神像的队伍,均以“头牌灯”领头,后继仪仗队、花灯队、乐队、神像轿座。间或有打火球开路,灯鼓亭乐队断后。

头牌灯4盏,木框构成灯箱,周围糊上白纸,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合社康宁”、“伊伊圣(侯)王”等字样,内点一对蜡烛。紧随着的是仪仗队:有上写“肃静”、“回避”、神名的头牌,龙头、刀、钺、矛……等礼仪器械。以后是各式各样流光溢彩的花灯,有鱼灯、禽灯、兽灯、昆虫灯、人物灯,最多的是花篮灯。

如七甲海神爷为项、王、章三姓共有,上世纪以来每年放灯时,各姓额定花篮灯8对,每对由“T”形杆两端的两花篮灯组成,计24对。这48盏花篮灯,构成了50来米长的“火龙”。在4盏头牌灯开路下,加上神像轿上的熊熊烛光,轿后亮如白昼的灯鼓亭上的煤气灯,一路灯火辉煌,鼓乐喧天。自下垟街至七甲的几千户人家中,不少人家携灯上街。七里长街,灯如海,争艳斗巧;人似潮,笑语欢声。清人张子容有《海城灯市》描述其盛况:“永兴俗于上元节迎神,前后凡七八夜,凡十余社。社各崇其神,神各张灯百余。每夜灯盛至万余,少亦数千,鱼贯衢市。又有灯棚火树,明月之下,星球灿烂,笙乐殷作,歌曲沸声,无媿嘉会矣。”解放后,这样盛大的灯节不再出现。
三都放灯有故事

三都放灯始于明代嘉靖年间,当年张璁有幼女嫁于寺前街油车巷朱家,女婿朱邦彦才貌双全,尚无功名,在家务农。张家为抬举白衣女婿,表示对平民人家的器重,就每年放灯先到油车巷。故此可知放灯的源起应在500年之前。又一说谓那年“头家”有女受聘于油车巷,婚期在元宵节前,女执意要看过花灯方“出阁”。为不误婚期,父答应第一个路祭到油车巷,从此每次照例仿行。

放灯队伍的前导称“头站”:有一杆高达8米,上书“勅令护国佑民孝佑元君卢氏圣母花灯花龙驾巡”的条幅,俗称“勅令”。四盏头牌灯,对号,一对纛锣,头牌执事,众父老簇拥的香炉,灵牌。中间为花灯队伍:领头为荷花灯,继之为戏曲人物灯,最后孩童背的鱼灯,合计约百余盏。外有众多手擎蜡烛的外地拜卢氏圣母为“亲太”的“亲儿”们,最后是苎布为皮的太平龙。常有外地的吹打班、灯鼓亭自愿来加盟。组成了一支数百人,色彩璀璨、鼓乐喧天的灯的长龙。正月十三始灯,十五结束。每天下午3时,参与者集中天仙宫内点香,5时出发。第一夜到油车巷、寺前街、寺后、沧头下;第二、第三夜都在三都本村巡游。沿途姻亲、名商号,各摆香案迎祭。三都本村更是一家一香案。每夜闹到更深夜阑。

憧憬宝贝98(2014-05-2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