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纯(1890-1973年)是杨仙逸将军的夫人,杨将军为国捐躯时,她只有32岁,身边携带着3个子女。
程度纯祖籍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父亲是跌打医生,童年时代只读过3年私塾,日后的成就主要靠自学。
程度纯在1910年和杨仙逸结婚,婚后先是随夫到檀香山生活,杨仙逸任航空局长后,她又随夫住在广州。1923年9月20日,杨仙逸在博罗县梅湖前线检查鱼雷试验时不幸遇难。噩耗传来,孙中山和宋庆龄十分悲痛,孙中山不忍把消息告诉深居简出的程度纯,于是委托宋庆龄和何香凝前往杨家探访。何香凝强忍悲痛,借为她梳头为名,悄悄地为她把红头绳换成黑头绳。
在获悉杨仙逸为国捐躯的噩耗并办妥丧事后,程度纯携带子女,从广州回到家乡石岐,开始为筹办仙逸学校而奔走。
远在大洋彼岸的杨著昆,牵挂媳妇和孙子孙女,多次催促程度纯回去檀香山。程度纯在回信中表示,她已立志开办学校,以继承丈夫遗志,因此决定留在家乡。杨著昆著读信后深受感动,决心倾力支持她开办学校。
程度纯登门向前辈求教,又不惜重金礼聘名师,终在1925年于石岐龙母庙街徐家祠办起仙逸学校,这间早期的仙逸学校,最初只有6个班。1928年因扩大规模而迁到民生路杨家祠,同时保留徐家祠分校。
办校过程中,她遇到不少困难。为解决经费不足,她把私已都拿了出来。经宋庆龄努力奔走,最后由中山乡亲唐绍仪、张惠长、陈庆云和国民党元老孙科、吴铁城、胡汉民、蒋介石、宋子民、何香凝、陈友仁、李济深,以及商界的马应彪、蔡昌等100多人联名发起,要求政府在烈士家乡建立杨仙逸中学。推举孙科为董事长,程度纯为董事兼校长,孙科还亲自为劝捐册写了前言。此举最终得到国民党中央政府和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共拨出办学款数万元;而在大洋彼岸,杨著昆也汇来了2万元。最后选定校址,在石岐西林山麓建成了仙逸中学。
中山沦陷期间,仙逸中学遭受破坏,所有设施荡然无存。日寇投降后,程度纯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以复办仙逸中学。
抗战胜利后,程度纯曾协助妇女会会长苏仲英在竹秀园建立儿童新村,修建起大礼堂、教室、图书馆、教职员宿舍等整套设施,收养孤儿达315人。
程度纯缅怀丈夫,回家乡办学不久,即将杨仙逸的遗体迁回蟛蜞山(今紫马岭公园内)安葬。目前广州黄花岗的杨仙逸陵园,仅是衣冠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