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间舞蹈——醉龙舞

家乡区县: 广东省中山市

舞醉龙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于明清。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祭祀后举行巡游活动。早期舞醉龙没有音乐伴奏,只有呐喊声,后随舞狮鼓点,以“三星鼓点”为主。舞蹈内容包括:拜祀、插金花、请龙、三拜九叩、喝酒、席间舞龙、灌酒、巡游。原舞醉龙者是在拜祀过程中随意舞龙头、龙尾,称为转龙,后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舞蹈中,舞龙者如略有清醒,持酒埕者则又强灌,务必使舞龙者醉之。
醉龙源于中山,流传于长洲、张溪、沙溪、大涌、濠头等地,尤其是从长洲等地移居到澳门的中山籍邑民,也将四月八舞醉龙之习俗传至当地。醉龙舞由自发的即兴跳神舞蹈,发展到道具舞蹈醉龙舞,深受乡民的欢迎,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在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中,有各种各样的龙图腾舞蹈,如金龙舞、银龙舞、云龙舞、板龙舞、纱龙舞、草龙舞等,醉龙舞民间艺术风格独特,以其特有的表演艺术,融汇了武术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于一体,堪称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瑰宝。醉龙舞于1951年后沉寂,从1996年开始被挖掘整理,由于主要传承人年事已高等原因,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醉龙平时供奉在村中侯王庙内
● 历史渊源
醉龙舞是古代中山民间特有的舞蹈,又称转龙头、舞木龙、舞柴龙、舞龙船头。宋景定三年(1262年)朝廷大臣黄宪(献,号敬斋)到安南国加封陈日暄,回国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官船随波逐浪漂到长洲,黄宪辞官到长洲开村,并在村中建有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龙图腾崇拜,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庙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转龙。据《香山县志》(乾隆志)记载:“四月八日,僧家浴佛,里社祭神于庙,曰转龙头。是日里人奉祠,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日迎神,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歌舞数日而罢。”另据《香山县志》(道光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
长洲村在建庙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七日晚上子时,全村的父老乡亲都到侯王庙祭祀,首先,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武功师父率众主持“开光点睛”仪式。长者口念“左点天地动,右点日月明,中间一点升华盖,乾坤日月鬼神惊”等咒语为木龙开光。随后,德高望重的武术师父手持长木柄铁制三股铁叉率舞龙者入庙祭龙和转龙。四月初八黄昏前,在庙宇或宗祠前广开筵席,全村父老乡亲相聚一起大碗酒、大块肉而餐。晚宴前,在庙前放一张长香案,上面陈设香烛和烧猪等供品以及彩雕的神龙。酒酣饭饱之际,有习武者贪杯痛饮,随之到庙里将供奉的木龙高举而舞。至此,长洲村“四月八舞醉龙”之俗开始延续下来。另有一说,醉龙舞与龙舟竞渡有关。《香山县志》(嘉靖志)记载:“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名曰抢标,俚人奉祠神,锣鼓旗帜歌唱过城市,曰迎太王,家以钱米施之,或装为神龙鬼头歌舞数日而罢……”历史上,龙舟竞渡后,各参赛的村子均在宗祠门前吃龙舟饭,席间扒龙舟的强健者尽情痛饮,在酩酊醉酒时,将供奉在宗祠里的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出,趁着酒兴而舞,称为舞龙船头,后称为舞醉龙。但是,这一俗例不适用于长洲,因为长洲的习俗是不赛龙舟的。
醉龙这一传统民间舞蹈,源自宋代,盛于明清,到建国初的1951年间沉寂。1996年进入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工作,2000年开始,长洲醉龙舞得以复苏。2008年6月,醉龙舞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Kalman.G(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