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活动。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随着大批南下的汉人传入莆田。到了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始立县。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设立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莆仙两县均属当时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又析莆田、仙游等部分区域设立兴化县,置太平军(旋改兴化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由游洋迁到莆田,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莆田逐步成为闽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景炎二年(1277),兴化军升为兴安州。元代改称兴化路。明代改为兴化府,裁撤兴化县,辖地分别归并莆仙两县。清代仍为兴化府。民国时期,废府,隶属南路道、厦门道、福建省、兴泉省和福建第四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仙两县历属福建第五行政督察区、晋江专区、闽侯专区、莆田地区。 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莆田撤区设市,成为省辖市,辖城厢、涵江两区和莆田、仙游两县。2003年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原莆田县的部分乡镇分别划入城厢区、涵江区,并新设立了荔城区、秀屿区。莆田市现辖有城厢、荔城、涵江、秀屿四区和仙游县。
莆田境内通行莆仙话 ,属汉语系的闽语。现代的莆仙话在音韵上介于闽东语和闽南语之间,早期的莆仙话属于闽南语的一个分支,现今在广东省的湛江地区广泛使用的雷州话以及海南省的海南话就是源自早期莆仙话这一古早的闽南语分支。现代的莆仙话由于长期收到北部闽东语的影响,音韵上逐渐偏向闽东语,但还是保留着相当多的闽南语成分在内。
莆田话是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保存着很多唐朝之前的中原古汉语发音。莆田话的特点是八音(包括白阳入)分明。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等古音方面的著名论断,可以在兴化方言中找到大量例证。在今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这是因为在古汉语的演变中,入声字已于元代消失了。但是,莆仙话中却仍然保留着大量的中古汉语的入声,构成完整的八音。有些人写旧体诗词时,分不清哪些字是仄声,用莆仙话兰骄语一读便知:音节短促不能拉长尾声的便是入声,入声属于仄声。
莆田市曾先后荣获“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 “田径之乡”、“篮球城市”、“戏曲之乡”、“绘画之乡”、“摄影之乡”等荣誉称号,而莆仙戏、妈祖祭典、莆田九鲤灯舞、黄石惠洋十音及仙游县的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莆田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相信她会以自己那稳健的步伐,博大的胸怀,迈入一个更加美好,繁荣富强的新时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