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南部的摩崖,是不是一听名字就有一种古朴的感觉,那就对了,的确是这样,那么接下来跟着我的笔迹走进摩崖吧。
摩崖,为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造像,在山崖石壁上镌刻以宗教为题材的雕塑,以形成浓厚的宗教氛围,接受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千百年来,摩崖造像之所以兴旺不衰,主要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佛教的“善恶因果轮回”论深入人心。无论是土大夫,或是庶民百姓,都渴望追求光明美好的未来。他们便把这种愿望变成了修庙建寺、雕造佛像、刻写经文的善举,以使自己的精神追求得到寄托,进而期望转变成一种现实。
据《南部县文物志》考证,南部县的摩崖造像和石刻共发现29处。现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有:盘龙镇回龙山《沈荣功德记》摩崖石刻、碑院镇禹迹山摩崖造像、马王镇观音山摩崖造像和度门乡万寿摩崖造像等。
其余的摩崖造像由于时间久远,或遭战乱,或受人为破坏,加之风化剥蚀,年久失修,有的已不甚清晰,甚至有的已不复存在。从时间上看,南部县摩崖造像,最早的是刻于唐代。比如回龙山《沈荣功德记》摩崖石刻。最晚的也刻于清代中晚期,如马王乡观音山夫子洞摩崖造像。在过去的千余年里,摩崖造像不断地在县内各地出现,历久不衰,既表明四川北部山区地方的宗教文化和雕塑也汇入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大洪流,同时也展现了川北民间能工巧匠的精湛石刻艺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部县的古建筑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许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被拆毁,比如建于宋代的禹迹寺、积庆寺:始建于唐代的罗寂寺、报本寺。特别是在“文革”动乱中,拆毁了明建大佛寺,清建文笔塔、奎星楼和花牌坊等一批珍贵的古代建筑。现在遗存的古建筑都得到了应有的保护。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已达23处。其中的永安庙、报恩寺、观音庵等一批明代斗拱建筑愈来愈显示出珍贵的文物价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