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安庆境内众多的古建筑吗?

家乡区县: 安徽省迎江区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安庆毗陵徽州,受其影响它的建筑也有徽派的影子,下面就和朋友们共同赏析安庆的古建筑。

古城垣    南宋嘉定年间建。《怀宁县志·城池》:“城周九里十三步”。共5个城门。东为枞阳门,又称东门;南为盛唐门,后改称镇海门,又称大南门;东南为康济门,又称小南门;西为正观门,又称八卦门、西门;北为集贤门,又称北门。城垣屡经修葺。元末将城垣加高6尺。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清初,城楼毁于兵燹,后重建。顺治七年(1650)夏,因淫雨,城坍百余丈,后重修。咸丰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加高城垣5尺,添筑1条“子城”。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从集贤门(北门)向南直抵正观门(西门)外江岸增筑1道月城,辟金保门、玉虹门2城门,并拆除太平天国时期的子城。光绪二十年(1894),在金保门之南增辟同安门。解放后,古城垣陆续被拆除。今关岳庙街中段(即省第二监狱处)尚存45米残垣,顶部已被毁。玉虹街10—75号间尚存城墙残垣长230.5米,倚土丘而筑,高低起伏,墙体及顶面遭破坏严重。

振风塔   一名镇风塔,又名万佛塔。坐落于迎江寺内。明隆庆二年(1568)建,四年(1570)建成。由北京张文彩研模白云观天字寺塔结构设计。为八角七层楼阁式,呈圆锥体形,双筒体砖石结构,塔海拔高82.74米,净高60.86米,每层均采用腰檐平座,置二跳斗拱,转角处挑起枋头,瓦当勾滴。塔基直径19.3米,底层塔身直径12.7米,塔心室直径4.85米,地面为青条石铺地。向上各层依次递减,内采用螺旋式石梯168级。二层出口、三层入口采用脱节螺旋,五层至六层作逆时针螺旋,各层石梯口变化多端。塔基内室中供西方接引阿弥陀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五佛。塔身嵌有砖雕佛像600余尊及碑刻52块。塔内设假门、假窗及160个亮孔。一层辟8门,仅一门供登临,一门通内室,余6门均镶嵌碑刻,室外有回廊。二至六层塔室各开有4门,门外设回廓,以白石栏杆环绕。六层室内地面正中横一巨形枕木,在枕木上竖一直径为0.45米的樟木刹杆,向上直通塔刹。塔的最上一层仅有内室,无廓无门,南面开一高位拱窗,供凭眺。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相轮及葫芦宝,用铜轴串起,构成塔刹。塔的每层飞檐下端以兽吻衔铁钩,悬挂风铎。清顺治七年(1650),康熙二年(1663),同治九年(1870),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以及民国7年(1918)多次维修。1949、1953年市政府2次拨款维修。195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污损严重。1978年市政府拨款重修。

迎江寺   原名护国永昌禅寺。坐落于沿江东路,面临长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建。相传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藏经楼4部分组成,面积1万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和毗卢殿间矗立振风塔。第一进为天王殿,面对大江,前有花岗岩踏跺13级平台,两侧为八字形山门墙。中开拱券石门,嵌“迎江寺”额,门两侧立有抱鼓石。大门平台前端左右方各置铁锚1只,意指迎江寺是神话中的“陆地方舟”。殿阔3间14.9米,通进深13.5米,高10.04米,砖木结构,双层屋顶。殿内供奉弥勒佛及四大天王和韦驮神像,弥勒佛前有一联:“张开口吞江心月,不动神游海角天”。经天王殿拾级而上是大雄宝殿,殿阔5间23.55米,通进深16.2米,高11.72米,抬梁式结构,硬山式山墙。殿内供3尊大佛,东、北、西三面环立十八罗汉塑像。第三进为毗卢殿,殿阔5间28.4米,通进深19.65米,高17.7米,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堂正中八金柱直径0.54米,圆形花岗岩柱顶石高0.8米,古镜高0.55米,古镜石直径0.61米,古镜下石直径达0.83米,堪称全市柱顶石之最。殿内供奉毗卢舍那大佛和大梵天王、帝释天王立体塑像。后面中堂为“海岛”,系四海龙王朝观音。最后一进为藏经楼,楼阔22.7米,通进深15.95米,高3层16.2米,砖木结构歇山顶。楼上庋藏经书。其中有明宣德七年(1432)泥金书、画《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楼下辟为“法堂”,堂内供玉佛和铜佛。楼东因势布局建一平台,护以玉石栏杆。主体建筑之外,还有迎江茶楼、接待室、客堂、文物陈列室、宜园、宿舍等。宜园位于寺内西北角,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内有假山、放生池、小亭、回廊、林木花卉、小溪流水等。迎江寺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佛像及经书大多被毁。1978年市政府拨款按原貌修复。

明伦堂   坐落于市第四中学内,为怀宁县学宫古建筑群中仅存的最后一进。始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经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同治五年(1866)重修,仍保留明代建筑风貌。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抬梁式构架。坐北朝南,面阔5间18.6米,通进深12.9米,面积265平方米。大堂为前后廊格局,前廊轩顶,后廊三步梁,建筑精湛,造型考究。明、清时期,明伦堂是安庆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民国时期,一些学校相继在此开办,社会主义青年团安庆地方组织在此召开筹备会议。

谯楼   一名鼓楼,位于司下坡与龙门口街交界处。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一年(1351)已存,毁于元末。明洪武元年(1368)重建。清初重修。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葺扩充。同治六年(1867)重修。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分上下2层。上层望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4.9米,进深10.65米,面积211平方米。下层基座为长方形砖石夯土城门式结构,长54米,深18米,高4.2米,周面均以青砖砌成护墙,墙基为褐色砾石;正中为拱券门洞,宽4.25米,净高3.1米,内壁用青砖垒砌。基座左侧后墙开一砖券门洞,高约2.2米,宽2米,有花岗岩石踏跺22级上基座平台。楼前左右各置一石雕坐狮。坐狮为白石雕成,一雌一雄。雄狮通高290厘米,狮身前部宽为72厘米,前爪盘球嬉戏,爪与落座相连;雌狮通高295厘米,狮身前部宽75厘米,前爪搂抱幼狮,爪与落座亦相连。坐狮座长132厘米,宽68厘米,落地底座高81厘米,长142厘米,宽75厘米。其造型浑穆、轩昂,形态生动,头颈部鬣毛呈涡卷状,背部鬣毛作束状披纷,挺胸缩腹,肌肉隆起,前足斜伸嬉逗,后腿蹲地,头眼斜顾。雕凿者运用装饰性表现手法,狮座均刻绘包袱巾,前后巾角处刻画祥云图案。

清真寺   原名清真堂,一名南关清真寺。坐落于清真寺街11号,与马大用探花第毗邻。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五年建成。清康熙年间重修。咸丰三年(1853)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全寺占地面积1829平方米,由3部分组成,主要建筑为无像宝殿。寺门南北向,由大门入,经拱门、垂花门西折进入大殿。大殿东西向,高15.4米,重檐斗拱出四挑,歇山做法是在硬山山墙之外加一道短檐。大殿采用彻上明造做法,梁架上刻有多种纹饰。殿内中立高约10米、可2人合抱的圆木金柱36根。殿阔5间外带围廊,面积574平方米,前檐廊柱间配以制作规整的落地木格窗,既可采光,又起装饰作用。殿前有跳跺4级,中御路嵌1.5平方米汉白玉石深浮雕云龙图案。大殿前左右厢房及外院的客厅,暗为3小间,明为1大间。寺的办公、水房、阿訇住宅等全部置在大殿左侧的山坡地上,由花岗岩石铺砌成的踏跺拾级而上。全寺整个建筑群布局巧妙而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地面空间,别具一格。寺内有楹联、横额、碑记50余幅。“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1981年按原貌修复。

 

天主堂   坐落于锡麟街52号。清同治八年(1869)安庆教案发生后,教会以《南京协定》要挟,强制安庆地方官购地给教会建教堂。十年(1871)破土动工,后陆续扩建,光绪十九年(1893)完工,原名耶稣圣心堂,后改称天主堂。“文化大革命”中天主堂遭破坏,1981年修复。教堂为砖、石、木混合结构,中西合璧型建筑,原占地3323平方米,今为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由门厅、庭院、圣心堂及神父楼组成。门厅面西临街,门楣有“天主堂”楷书额。大门两侧嵌有清廷为保护外国传教士活动的“圣旨”碑文。大门两侧是八字形山墙,进门厅为十字形院落,南面有一小花园,环境幽雅。迎门而立的站台壁龛里供圣父塑像,北面为天主堂主体建筑圣心教堂。教堂坐北朝南,建筑呈十字形,宫殿样式,面阔3间11.7米,高19.75米,面积581平方米。正面开有3个拱券门,正门上嵌竖刻“万有真原”石额,两侧边门分别竖刻“仁基远奠”、“圣域洪开”石额。教堂分前堂、中堂、后堂3部分。前堂是钟楼,高4层,顶层内装铜钟,二层是唱经楼;中堂是会堂;后堂有圣心、方济阁、依拉爵、若瑟、圣母5个祭台。还有14处苦路像,介绍“耶稣受难”的过程。圣心祭台背后有一门通更衣室。

基督教堂   又称礼拜堂,坐落于健康路15号。建于民国元年(1912)。“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1981年修复。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单檐屋顶翼角起翘,面阔6间21.7米(不含祭台深3.5米),高7.5米,总面积251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十字形布局,祭台设在堂内最南端,台宽5.9米、高0.6米,十字两旁面阔2开间,东西两向各伸出3.35米,为抱厦样式。大门置于两膀处,最北端西后门出口处为四角攒尖门半亭。

 

 

 

茶茶花花(2014-05-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