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
简介
沙面(shameen;shamian)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
简介编辑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现为广州重要商埠。
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与六二三路相望的一个小岛,有大小街巷八条,面积0.3平方公里。沙面原名“拾翠洲”,在一八五九年以前原是与现在六二三路相连的一块沙洲。这里曾是渔民小艇聚居之地[1]。 沙面中英文邮戳
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现在的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且该领事馆是荷兰在中国唯一可以办理中国公民移民美国签证的场所。建国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个是荷兰领事馆,荷兰驻广州的领事馆还在沙面岛上。[2]
变迁
沙面(shameen)旧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一片沙丘,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明代在此设华节亭,管理外商货物进出,清代中叶在此建西固炮台,捍卫广州。宋、元、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沙面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鹅潭畔,占地面积330亩。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7月,英国驻省城代理领事Harr Parkes引用两份中英、中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名,要求广州清政府将沙面划归租界,此意向已早在同年5月得到英国政府方面电报同意了。当年建造费用近32万美元,全由清政府赔款支出,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沙面岛的格局就此形成。清咸丰十一年七月(1861年9月),两广总督劳崇光与Harr Parkes正式签订《沙面租约协定》。
英国占有沙面以西8成租界,约264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两国各自范围内均有一桥与中国大陆(华界)相通。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2]
格局
租界内各种权力则由英法驻广州领事直接控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已基本完备,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
住宅,另外还有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建立在此的机构,包括太古洋行(英)、美孚洋行(美)、三菱洋行(日)、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这些现在还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大鳄。
事件
沙面岛成为后来中国乃至附近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人士抗议与攻击的目标。如发生在1920年代的广州市民多次反殖民游行,以及越南革命者范鸿泰(Pham Hong Thai)对沙面法国领事馆的炸弹袭击等等。1942年,日本将对英国宣战后占领的沙面英租界交给亲日的汪精卫政权(一般称“伪国民政府”)。1943年,法国维希政权退出法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同年,坚持抗日的重庆国民政府另行与英国订约收回英租界。二战结束后,新成立的法国戴高乐政府正式宣布将沙面法租界交还中华民国。
现状
目前,沙面是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景区和休闲胜地,也是白天鹅宾馆所在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
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是文物建筑。曾经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也同样位于沙面岛,这使得沙面岛上有不少外籍人士在此办公,且该领事馆是美国在中国唯一可以办理中国公民移民美国签证的场所。建国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机构管理。该建筑群于199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建筑学会核定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国务院将沙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区。
2建筑风格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特式。
不得不提的是:1983年2月6日,坐落在沙面的白天鹅宾馆举行盛大的庆祝开幕仪式。白天鹅宾馆是中国第一家五星级宾馆。
新古典式
特点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追求雄伟、严谨。一般以粗大的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平面规整,立面处理采用不同的柱式组合,转角处顶楼为小逊顶,底层入门处为装饰性的门框及圆窗。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也是新古典主义作品。
折衷主义式
19世纪上半叶 沙面3
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折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折衷主义建筑往往在古典等风格上加上巴洛克装饰,故也可称为新巴洛克式。沙面英国领事馆以及沙面英国亚细火油有限公司、沙面伪招商局都属折衷主义式。
券廊式
其特点是平面简单,立面是连续的拱廊组合,形式简洁,线脚明朗而无其他装饰。这种形式是西方建筑传入东南亚后适应当地气候而产生的,故称为殖民地式。沙面大街48号即为此式典型代表。
仿哥特式
沙面大街14号的露德教堂是梁柱结构。外形仍仿哥特式,具有哥特式风格。哥特式建筑(英语:Gothic architecture),或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拱。
3古树
1985年3月21日,广州市《关于公布保护广州市古树名木的通知》,公布广州市首批受市保护的209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名木中,沙面岛有102株。
特色设施
国际象棋隔离墩
沙面有特色的交通设施,塑料隔离墩设计为国际象棋样式,如国际象棋中的“马”形象,“车”形象,非常有特色;
大耳朵电话
沙面设有大耳朵形式的ip电话机,颇具年代感;
历史
拾翠洲面对白鹅潭,地势险要,是保卫广州的水路屏障[1]。
清道光年间,这里设有炮台,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这里留下了抗外御侮的光辉业绩,一九六三年九月七日沙面进行基建时,还挖出了两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广州城防炮,一门是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在佛山铸造,重六千斤。现在这两门炮仍然陈列在沙面面对白鹅潭的岸边。它将作为广州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见证,永垂于后世[1]。
一八四〇年英帝国主义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一八四二年清政府被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帝国主义从此打开了武装入侵中国的大门。一八五六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八五七年(咸丰七年)英、法联军侵犯广州,广州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抵抗。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英法联军北陷大沽,进迫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同年廿六,廿七日咸丰帝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全权代表,与英、法分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一八五九年在广州的英、法帝国主义分子,阴谋在广州建立侵略基地,他们看中了沙面这面对白鹅潭、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由英国官方人物叫柏克的,出面向清朝在广州的政府交涉,强迫清政府在沙面北面,用人工挖一条宽四十米,长一千二百多米的小涌(即现沙基涌),与陆地分开,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同时,在沙基涌北面开辟道路,定名沙基,俗称鬼基(现六二三路),并建东、西二桥来往沙面。他们又迫令清政府拆除沙面沿岸各炮台,将防城炮及炮台基石投江中,并加填沙砾土石,修筑堤岸,作为他们居住,经商之地。这一工程耗费达白银二十多万两,全部由清政府拨款开支。一八六一年九月三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廿九日)英、法帝国主义又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1]。
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广州的几万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反帝大游行示威,沿惠爱路(现中山路)、财厅前转入永汉路(现北京路)、泰康路、一德路、太平南路(现人民南路)到长堤直趋沙基(现六二三路)。下午二时四十分,当游行队伍前队已经过西桥附近转入内街,后队亦将到西桥的时候,帝国主义在西桥桥头的碉堡、水塔以及在屈臣氏汽水厂等高楼大厦架设机枪,立即向我示威游行队伍疯狂射击。停泊在白鹅潭河面的英、法、葡等国的炮舰也卸下炮衣,开炮向示威游行伍轰击,当场中弹被害死亡者五十二人,重伤一百七十余人,这就是“沙基惨案”,又叫“六二三惨案”。
一九二七年广州公社革命起义时,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又直接参与镇压,他们用机枪、大炮和停泊在白鹅潭的军舰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向革命起义者进行炮击。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美、英对日宣战,当时占领广州的日伪军遂实行军事接管沙面,把英、法、美等外国人都关入集中营。
一九四二年三月日军为了笼络人心,虽然名义上将沙面移交汪伪政府接管,但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这四年多时间,沙面实际上是操纵在日本人手中。日本投降以后,国民党政府虽然接收了沙面,但是整个沙面仍然是美、英、法等外国人的势力范围,直到一九四九年广州解放,沙面才真正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
广州解放初期,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沙面,曾一道作为特区建制。一九五〇年沙面特区并入太平区,沙面成立街道办事处。一九五二年成立中区,沙面划为中区管辖。一九六〇年中区撤销,沙面转属荔湾区,与清平、岭南等街道同属清平行政街。一九六一年十月六日沙面成立办事处。直属广州市人民委员会领导。一九七〇年九月,成立沙面街革命委员会,转为荔湾区管辖。一九八〇年十月一日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荔湾区沙面街办事处,作为荔湾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书籍
《沙面: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钟俊鸣主编)
《沙面:近一个世纪的神秘面纱》编著者以档案为依据,对沙面的历史作了准确的叙述,不仅较好地再现了沙面140年的历史变迁,而且从多个角度对沙面的一些独特现象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尽可能地辅以相应的图表为证,对阅读是十分方便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