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锡渠,1917年1月23日出生于澄海县莲阳上社永平乡(今莲上镇永新村)一个贫农家庭,20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澄海县县长、中共澄海县委副书记、粤东行政公署农业处副处长、汕头专员公署副专员、中共汕头地委书记处书记。1966年调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在澄海工作期间,每年有2/3时间下乡,走遍每个村落,故有“赤脚县长”之誉。著有《余锦渠戏剧诗歌选》。1968年6月16日,被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1岁。
大革命时期,他参加该乡农会领导的童子团,守栅门、管土劣,受到革命的熏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高潮。余锡渠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参加第九区民众抗日自卫团分队长教导队的训练,得到共产党员陈锐志等的教育和帮助,从此,他“把出路寄托在共产党身上”。
1939年2月,余锡渠由余仰韩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入党不久即担任了中共永平乡(现永新村)支部书记。他在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巧妙地同各种反动势力作斗争,以灰色的面目出现,联合组织守菁队,掌握乡里的武装。组织群众兴修水利、生产渡荒、互济互助,使农民得到实惠,同时,也使党组织得到巩固和发展。党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革命活动阵地不断巩固,使永平乡党支部成为潮澄饶平原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转动点。
1948年8月,余锡渠担任中共潮澄饶平原县委副书记。这一时期,他努力恢复发展党的文教阵地,建立新的革命转动点,发展地下民兵组织,打通了平原和山区的交通线,积极发动群众参军、借枪、募粮,为山地主力部队输送兵员、武装、给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他的努力争取,闽粤边著名海盗乌森旧部杨英勇弃暗投明,投奔革命。汕头市警察局警察训练所中队长卓积基率队(87人枪)起义,震撼了潮汕全境,敌人十分震惊,一片混乱,群众则受到很大鼓舞。
1949年5月,余锡渠任中共韩江地委委员兼组织部副部长,同年7月改任中共潮汕地委潮澄饶分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在南下大军压境、潮汕面临解放前夕,余锡渠受命以边纵代表的身份出面,同国民党广东绥靖公署第一纵队司令兼第一团团长陈汉英进行谈判。经过几次接洽,终于在10月21日夜谈判成功。23日,陈汉英公开登报,宣布率部起义。这次谈判成功,为我军解放澄海减少了阻力。10月24日,澄海县全境解放,余锡渠率队入城做好接管工作。10月25日,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潮梅行政委员会命令,成立澄海县人民政府,余锡渠被任命为澄海县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县长。1953年10月任中共澄海县委副书记兼县长。
1955年3月干旱的时候,他到澄海县外砂领导封锁韩江工作。快要合龙的时候,已是下半夜,合龙口的一艘木船翻了,木船上有十二个人。余锡渠看到这个情景,说了一声“下水救人”,连衣服都没有脱,就带头跳入江中,把落水的农民一个个救上岸来。1956年夏天,韩江水暴涨。潮安庵埠的小长桥涵闸出险,眼看韩江东面澄海县的大片田地就要受淹。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他亲自跳进韩江的激流中,摸清出险的所在,对症下药,采取了抢险措施,使涵闸转危为安。这一天,他一直坚守在现场,从上午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点,连饭都没有吃上一口。1960年5月,揭阳县龙颈水库遭到七百多毫米暴雨的袭击,上坝的涵管口出险,附近的内坡一股劲的往下塌,有些地方下塌了十多米,大坝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余锡渠仍然坚守在大坝上,七天七夜不下火线,更没有好好地睡上一觉。涵管头出险时,他还亲自上前视察险情,研究对策。当地的干部和民工一再要把他拉回来,但都被他拒绝了。事后大家都批评他:“你是指挥员,不应该到那么危险的地方去。”他说;“指挥员不能光靠一把嘴,哪里最危险,就要到哪里去。光靠嘴巴喊冲啊,抢险啊,谁听你的!”
1961年秋刮11级以上强台风,席卷海潮,澄海全县海堤一百三十多处决口,十一万多亩水稻受淹。鸿沟大队受灾最重,海堤75处决口,一万多亩粮食作物仅30%有收成的希望。正当群众出现悲观消极情绪的时候,余锡渠赶到那里,帮助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带领干部和群众修复海堤,引淡洗咸,建议种上耐咸耐旱的地瓜;并提出用抗灾的干劲、绣花的功夫种好管好作物。余锡渠的意见切实可行,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生产很快得到恢复。结果,鸿沟大队受灾没荒情,而且还有大批地瓜出售,成为全专区生产自救的一面旗帜。
1963年春,全区发生大旱,很多地方秧苗插不下,春种难完成。余锡渠带领工作组到一些旱情最严重的社队去,亲临现场,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克服困难和解决抗旱争水矛盾的办法,因地制宜地帮助解决问题,既保证春种作物能适时种好管好,又促进群众内部的团结。
余锡渠常说:“一个干部职位的高低,不能说明一个干部的优劣。重要的标准是看你能否领导群众过好日子。”因此,他常用这个标准衡量自己,对群众生活、群众疾苦,总是关怀备至。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深入基层,为解决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日夜操劳。他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赞助给群众的公共福利事业,自己因营养不足发生水肿,也顾不得医治。地委领导送他住院治疗,他却偷偷跑到农村,同群众共艰苦,创造出很多生产渡荒的办法,帮助群众闯过难关。1961年12月,余锡渠回到家里,大队干部看见他身体又病又弱,弄来两条鱼给他吃,被他婉言谢绝。他说:“现在正是大灾之后,群众生活很困难,我不能闹特殊呵!”那年春节后,余锡渠在溪南蹲点,一个寒冷的夜晚,管水员在海头放水网鱼,意外地捕到一条28斤重的大鳗鱼。大家高兴地准备改善一下生活,告诉余锡渠:“中午一起吃,尝一尝乌耳鳗。”余锡渠听了十分高兴地说:“乌耳鳗煮蒜,好!”接着又补充说:“把它切成五十七块。”大家听了纳闷。他才说:“前几天不是查出有水肿病人57人吗?让公社干部挨家挨户送去,我们就不要留了。”大家领会他的意思,一一照办。
余锡渠调到行署以后,仍然保持当“赤脚县长”时那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到行署任农业处副处长时,身上一条水布,脚下一双水陆两用拖鞋。当上行署副专员、地委书记处书记时,还是俭朴过日子。住的房子不大,陈设非常简单,一张睡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橱、一个皮箱。睡的木板床上,只有一张草席、一领薄薄的被子,一顶土改发的单人蚊帐。有一次,地委的负责同志到他的住房看望他,发现他盖的被子太薄,床上又没有东西垫,要给他拿一张棉被来,可是他坚持不肯要。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在家里住得太舒服了,就会不想下乡了。”他下乡短途常常蹬单车,穿是布衣,吃是淡饭。他自己艰苦朴素,不搞特殊,要求家属也这样做。解放以来,虽然他工作在城市,可是他一直让自己的妻子儿女留在农村,参加劳动。余锡渠在长期的地下斗争和游击战争中,积劳成疾,患了肾脏炎、胃溃疡等慢性病。有的同志建议他把家属接到城里来住,这样可以在生活上对他有所照顾。可是余锡渠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的妻子儿女留在农村参加生产劳动,能为国家创造财富,要是在城市闲住,就变成一个消费者,增加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他家人口多劳动力少,他就让小学还没毕业的大儿子,回家参加农业生产了。他每次回家,总要帮助家里计划一下开支,绝不让生产队给他家庭有任何特殊照顾。他经常嘱咐妻子儿女:“你们是干部家属,社员和队干部很容易另眼看待,所以要更加谨慎。队里有困难,我们要走在前头,分东西却要退在后头。”他自己处处为他们树立这样的榜样。1957年初,村里办高级社缺乏资金,他将三百多元积蓄交给妻子投到社里。大队发电站发电时,先为一百多户社员装电灯,要给他家装两盏。他知道了,却对大队干部说:“我们村里有一千五百多户,等大家都有电灯了,再为我们家安吧。我们干部的生活不能超过一般群众啊!”在他的影响下,他的一家不仅以勤俭持家闻名,而且个个热爱劳动,热爱集体。他的妻子被评为“五好”社员,大儿子每月出全勤,从不拈轻怕重;女儿从学校回来,也参加辅助劳动,干活总是踏踏实实,后来大哥参军了,她就拿起哥哥的锄头,参加农业劳动。
余锡渠虽出身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从小就喜爱《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今小说,常跟乡亲谈古论今。他喜爱文艺,富有艺术天赋,善于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文化艺术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早在民主革命期间,他就运用文艺这个武器去揭露敌人,教育人民,创作出了《鳌鱼词》、《卖炭歌》等好多民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又通过组织灯谜会猜、摆“神前彩景”、游鳌鱼舞等娱乐活动来达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目的。解放后,他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建设,关心和扶掖文艺人才,为澄海的文化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创作了《阿姆半夜想前情》、《治水歌》等一批诗歌、小演唱,很受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他创作的“专员戏”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时一道绚丽的文艺风景线。
1960年,正当我国遇到经济困难时期,余锡渠带领地委工作组到冠山蹲点,帮助群众渡荒。为了鼓舞斗志,坚定信心,开展社会主义教育,余锡渠亲自创作了潮剧《龙舌涵》,到澄海各地演出,受到观众的好评,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接着,他又创作了《韩江水》和《滨海风潮》,均获得巨大成功。《滨海风潮》赴广州演出后得到广泛好评,《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先后发表了一批评论文章。该剧本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文化部又将其发给全国各剧种,有潮剧、汉剧、山歌剧、花剧、越剧等10多个剧团进行改编演出,影响甚广。他先后创作的大型现代潮剧剧本共有8部,其中7个被专业剧团搬上舞台。他的戏剧作品取材于农村生活,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具有生动的艺术语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使人看了深受教益,起着良好的作用,被群众誉为“专员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剧本,不是脱产写作,而是他在工作繁忙之余,利用公余休息时间写出来的。
为了总结和介绍农业生产的成就和经验,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余锡渠创作了一大批农业科普诗歌,有的还配了画,刊于《南方日报》、《作品》、《汕头日报》等报刊。1962年,又组织举办了一场独具特色、颇具规模的《田间文艺》展览。展览会把科学与文艺巧妙地结合起来,采用了诗、书、画、文以及抽纱、嵌瓷、纱丁、彩灯、剪纸、香末塑、盆景等多种艺术手法,既形象地突出了展览效果,又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参观展览会达数万人,观众不仅来自广东各地,福建等地也专门组织农业、宣传文化部门人员前来参观。有“农艺文艺,并蒂花开”之称誉。
1963年春,中共广东省委树立余锡渠同志为模范党员,并向全省党组织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和干部向余锡渠同志学习。《南方日报》也在同年3月31日头版上作了报道。《红旗》杂志、《汕头日报》也先后刊登了余锡渠模范事迹的文章。1963年余锡渠当选为广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5年,余锡渠调任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正当他年富力强,能更好发挥才能为党为人民办更多事情的时候,面临着“文化大革命”风暴的到来。他在“文革”这场浩劫中,受到诬陷和摧残,于1968年6月16日,被迫害含冤逝世,终年51岁。
如果您��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