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后街清真寺,中国伊斯兰教西北地区著名清真寺之一,位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人民西路。该寺历史上地理位置因在秦州城西关东北角,故又称西关清真寺。寺北原毗邻天水旧城墙北垣,城墙拆毁后,始临今人民路。1970年代因清真寺正门改在后街澄源巷,后通称后街清真寺。
后街清真寺建筑结构独特,历史沉积厚重。旧《天水县志》记载,该寺“创自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其殿五楹,琉璃碧瓦,丹楹刻桷”。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秦州重建清真寺楼碑记》赞曰:“其势嵯峨,高压岳阳斯楼也”。清真寺原为三进门:头道门位于澄源巷北口,为三间木结构牌楼,斗拱处竖书“清真寺”,门楣横书“渐入福地”,“诵经法祖”;二门在大寺巷内,为单檐大开间牌坊,上书“常乐界”三字,背书“抵报元功”、“清真古教”,传为康熙御题;第三道门是坐北向南三大间过厅进入寺院,古柏、大殿、木楼相互掩映,庄严肃穆,穆斯林沐浴礼拜,其景融融。惜在20世纪60年代遭到严重破坏。牌坊、山门、姆拉楼被拆、数株古槐、香柏被伐。国家文物局专家在天水考察后说,在全国三万余座清真寺中,此类宣礼木楼建筑仅有两座,被拆毁实在可惜。
后街清真寺的风格特点:
礼拜大殿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明成化四年(1468年)扩建。大殿由前殿五间、后殿三间、前卷棚外廊三部分组成,通长22.3米,进深19.3米,使用面积430平方米,殿内有两根粗大明柱,系具元代减柱遗风的明代宫殿式木结构特点。顶为歇山单檐,琉璃碧瓦;正脊为莲花缠枝图案,中起塔亭宝盖,兽吻吞脊,且似兽非兽,体现出伊斯兰哲学理念。铺间均为五铺下抄单下昂、柱头为四铺作出平昂,结构严谨,外观宏伟壮观,殿内古朴典雅,肃穆庄严。后殿四面角梁起檐,屋顶暗卷接水,风格异于其它建筑。大殿屋顶以青色方砖做栅板,白灰勾缝,据古建筑专家讲,方砖栅板为典型明代建筑。大殿正门为五开间四扇门,可折可装,雕刻精美考究,上眉格为透花“金钱艾叶”图饰,构图文雅、刀法娴熟,保存完好。
后街清真寺扩建翻新记录:
1986年天水穆斯林群众捐资兴建了该寺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东楼二层十八间,建筑面积450平方米,二楼为教长室、学生宿舍和教室,一楼为水房子和殡仪室。1993年又建起二层南楼,上下十二间,250平方米。楼上为妇女礼拜殿、寺管会办公室,楼下为厨房。2001年北外环路拓宽,原寺门被拆,在原方位新修了砖雕大门,简朴大方。后街清真寺占地面积1730.93平方米,建筑格局完整,寺内文物建立档案,由寺管会妥善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