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硇洲岛

家乡区县: 湛江市赤坎区

概述

硇洲岛, 古称硭,历史上属高州府吴川县管辖,位于广东省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它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南海,纵深是太平洋,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湛江八景之一:"硇洲古韵"---硇洲岛1899年,湛江市区被法国“租借”,当时名字叫“广州湾”,对外贸易曾繁盛一时。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广州湾回归,从此定名为“湛江”。

 

旅游景区

火山岛风光
硇洲岛是50万年前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岛屿,是广东省唯一的火山岛。整个岛屿都是由玄武岩构成的遁形台地,岛上有两个火山口,火山碎屑岩、玄武岩遍布全岛。从最北的北港到最南的西阜,整个东面海岸线附近海域,鲍鱼、龙虾、海参、海胆、鳘鱼等海珍品就盛产在这些海域礁石中,也是硇洲岛最具魅力耳钉火山带。(提示:那旻角火山壁值得一观,沿着去那旻滩的路向东北向行去,经过那旻滩、宜人养殖场再前行一小段,转入小道,即可到崖顶。车可以使进,只是道路狭窄,易被两边的树枝刮伤。那旻角面东而立,是观日出的好地方。游览时间推荐上午,因光线更适合拍照。礁石滩是硇洲岛一大特色,斗龙、那旻湾、存亮湾一带都有大量岩礁石滩。)

宋皇古迹和遗风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江市八景之一。

宋皇井宋二王的遗迹,主要集中在宋皇村周围。宋皇村位于硇洲镇东3.5公里,今属宋皇村委会。宋皇村是南宋末代王朝南逃的驻地,气势浑雄,风景秀丽,当年曾在这里大建行宫和营房。据地方志所载,相随到岛上的朝臣、官兵、船民、宫女、太监达十万之众,遂“伐木建行宫……处之行朝草市,百官有司皆具,造军屋三千余间”,故名“宋皇村”,也叫“宋皇城”。宋皇村大多数古迹已不存,仅留有古墙残骸依稀可见。城墙北面横向,残长10米,残宽5米,残高0.8米,均用青石筑垒,中间填土。南侧的赤马村,相传是按马的种类设置军马棚的地方,北称赤马,南称锦马,赤马村名沿用至今。保存较好的是宋皇井,传说宋二王刚到岛上,淡水奇缺,人心恐慌,有一马用前足扒地,冒出水来,味甘清淳,解决用水之困。井水终年不枯不竭,700多年一直为乡民所用。村民纪念宋皇,立碑把井称为“宋皇井”。供小皇帝赵昺读书的翔龙书院,早已荒废,唯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书的“翔龙书院”石匾安在。宋皇村西南向有块石碑,碑高1.5米,高1米,厚0.1米,呈灰黑色,石碑长期受风雨侵蚀,碑文模糊几不可辨,俗称“宋皇碑”,即宋端宗的墓碑。是否属实,无从考究,但民间一直称为“宋皇碑”,反映了人们对宋皇的怀念。

1945年广州湾光复,湛江建市时,有关部门于1947年编著《湛江概况》一书,把宋皇村、湖光岩、南三越王祠列为湛江市三大名胜古迹。当局曾广征社会各界名流意见,推选出湛江市十景,宋皇村是十景之一。很多文物古迹,在极“左”年代和文革期间遭受破坏,实在可惜。

硇洲灯塔
耸立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

硇洲灯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98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强租广州湾[今湛江],出于他们军事、经济的目的,将原石塔拆掉,建起这座灯塔。硇洲灯塔历时二年零二个月竣工,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砌”,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止主为圆锥体。塔斯社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

灯座室的外围建有瞭望台。极目远眺,茫茫南海,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烦恼尽消。

硇洲灯塔现为湛江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象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一样,饮誉世界。它洋为中用,集古迹及近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一体,在浩瀚南海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来往船只的航道。硇洲灯塔是硇洲岛一大景观,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渔港
繁荣的渔港是硇洲岛的—大景观。每天早晚到来参观、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熙照攘攘。成百成千的渔船云集在码头附近的海面上。夜晚千灯竞辉,渔歌阵阵。仿佛是一座由船只连成的“海中之城”。早晨,一筐筐鲜鱼蟹虾从渔船仓里接连不断地运到岸上来,劳动的喧嚣声、叫卖声与汽笛声连成一片,一片繁忙和丰收景象。硇州岛是南海大陆架的一个肥沃渔场,盛产名闻世界的硇洲鲍鱼、龙虾等名贵水产。

旅游指南

特产
硇洲鲍鱼,硇洲青龙虾,硇洲香蕉等。

门票
免费

交通
可以到湛江东简镇码头坐船过去。或者在霞山区工农路汽车总站(或东堤客运站)坐开往东海岛东南码头的中巴车,在东南码头坐渡轮过海抵硇洲岛。还可以在霞山工农市场门口打的直达东南码头,价位是15元/人,客满即走。渡轮过渡时间为35分钟左右。

历史文化

历史发展
硇洲古称硭洲,宋末皇帝赵昺在岛上登基。升格为翔龙县后,始改硇洲。《宋史·二王纪》有载:“景炎二年三月(1277年)罡硇洲。四月,罡殂硇洲,众立卫王昺为主,升硇洲为翔龙县”。1275年,元军挥师南下,攻破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将臣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文武百官及十万士卒,护送年仅11岁的宋端宗和其弟卫王赵昺,避元兵追杀,1277年3月,从东南沿海逃亡到硭洲岛。宋端宗年幼体弱,疲于奔命,一路担惊受怕,4月在岛上病亡。丧事料理完毕,陆秀夫等众臣拥8岁的赵昺为帝,史称“宋帝昺”。赵昺即位,改元祥兴、升硭洲为翔龙县,并计划安顿下来以图复国。硭洲遍地是石头,少帝昺便命士卒采石,筑石墙,建行宫,并利用石头作掩护抵抗元军。

古泛指游牧民族为匈奴,众臣以石头可抵御蒙古元军之意,授意少帝昺下旨。硇洲岛“以石击匈赐为硇”,把硭洲岛改为硇洲岛。祥兴元年(1278年)元军攻克雷州城,右丞相张世杰多次派兵攻打雷州府城,均失利,觉得硇洲这个小岛,攻守都很困难,且孤立无援,不可久居,便与右丞相陆秀夫等相议,护少帝赵昺迁往新会崖山。最后血战崖门,全军覆灭,陆秀夫抱帝投海,苟延的南宋末代终结。硭洲虽改硇洲,但民间仍两地名共用。高雷地区现存最早一本明朝万历年编纂的《高州府志》,《记事》中仍用硭洲地名。据说,直到清道光皇帝品尝硇洲鲍鱼后才钦定硭洲为硇洲,成为稳固地名。硇洲籍的广东福建水师提督总兵窦振彪朝贡硇洲鳆鱼(即鲍鱼),道光吃后有如梦初醒之感,极为欢喜,遂问产地。窦回复说产自硭洲,民间俗称硇洲螺鱼。又是硭洲又是硇洲把皇帝弄糊涂了,后方知是南宋赵昺帝立国的翔龙府,便钦旨把硭洲定为硇洲纪念宋皇。从此,历代编纂的《辞源》及编著的史书,开始正式出现硇洲地名。由此推测,窦振彪贡鲍,道光定硇洲名,也许确有其事。“硇”字也成了中国汉字的独特字,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北京、上海的地名组词,竟独一无二有一个硇洲地名条载。

历史名人
硇洲岛北港糖房村判明坑还埋葬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英雄窦振彪。窦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这个岛的那甘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旋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虎门受挫后,军舰沿我国东南沿海北上入侵,窦振彪义愤填膺,率领所属水师哨船抗击英军,在梅林、穿山、虎屿等处洋面截击从广东北上的英国侵略船舰,“击毁夷船”,屡立奇功,名动当时。道光三十年(1850)窦振彪任职期间去世,清廷赠以太子太保衔,谥武襄,赐御祭,建“宫保坊”于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丰元年(1851),窦振彪归葬于此。墓园内原排列石翁仲8个和石马、石狮等8个,墓规格之高,在粤西属罕见。

700多年来,硇洲古韵吸引不少名人墨客到岛上怀古探胜、凭吊追思,留下大量咏吟宋皇遗事、遗迹、遗风诗作。当中有明朝兵部给事郎、著名诗人吴国伦的《硇洲怀古》;清代吴川举人,名驰百粤诗人李小岩的《硇洲》;民国时首任湛江市市长郭寿华的《硇洲凭吊》等,具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观光价值。村民怀念忠烈,在宋皇村附近的西园、黄屋、那林三村,分别为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贤建庙塑像供奉,也是硇洲宋皇遗风的一大人文景观。

小hui(2014-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