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文津中学,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古运河畔,其前身是“扬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学校以发展为主题,确立了“以发展的目标发展教师,以教师的发展发展学校”的指导思想,弘扬四十多年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作为教职员工的职业追求。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在文津中学前身“扬州市第三中学”就读五年。
就这样,还是要及早开学上课,一切只能因陋就简。便用木楞架起一个牌楼作为临时校门。上面悬挂的校牌,还是利用扬州笫一中学的旧校牌,将”一”字上下各加一横便成”三”字了。树桠上系块角铁,敲打的叮当响,权当上下课钟声。上课没有黑板,从市一中借来两块。教室还在建,开头上课,只好空地上戗块黑板,学生是砖头当凳,膝盖当桌,托着讲义夹,听课做笔记。后来虽进了室内,但还不是完备的教室。记得当年入冬的期末考试,雪花还飘洒进教室。学生顶着报纸,护着试卷,来完成答题。试问,你在别处见过这样的场景吗?
1959年9月16日,扬州市教育局局长陈墨来主持开学典礼,地点假借沙口小学操场。开头的一两届,师生们都是很辛苦的,建校劳动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一左右。一是基建的需要和节省开支;二是教学设备不足,只好轮流上课。劳动成了课程的组成部分,有要求,有指导,也有进度。起初多是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搬砖运瓦,劳动量很大。接着便是配合建筑工人夯打围墙。因为缺乏资金和材料,几百米的围墙采取的是原始方法”干打垒”,非常费事费力。原来沙口真是沙质土壤,泥墙极易被雨水冲塌,曾很多次返工再来。
后来又在校园内开垦了几亩农田,生物老师殷国宣指导大家播种小麦、棉花、花生、黄豆,栽培四时菜蔬。学校还砌了一小排猪舍,用食堂的菜边、剩料,泔水等喂养了十几头猪仔。有的班级曾利用课余时间为鞋厂纳鞋底,到工厂敲矿石,去邮电大楼工地搬砖头,劳务所得的报酬充当集体活动经费。师生自已动手,既推进了基建,改善了生活,节省了开支;又学到了多种劳动技能,培养了艰苦朴素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艰苦奋斗
严重的自然灾害,使资金不能到位,材料又奇缺,真是难为了搞基建的吴主任等人。木材不够,就到乡下收购民房旧料作梁柱,用竹杆树枝作桁条。砖瓦厂没有煤炭烧窑,不得巳用稻麦秸秆作燃料。因火力和温度不够,所制砖瓦疏松不结实,经受不起曝晒和水浸。常见"一阵风雨狂,四野红水淌",时间不长便出现剥落和松塌,不免影响房屋质量。教学经费更是微不足道,没钱添置图书资料和教学参考,要靠教师自备或外借。所用的教具、仪器、标本、挂图,很大一部份得靠各科教师自已制作,或到外校借用。理化实验本应学生分组去做,但没有实验室和那么多仪器,只好在课堂由老师作演示。各科的单元测验卷,期中期末考试卷,系统的复习讲义,教师编写好了,还要自已誊刻腊纸。极普通的粉笔、墨水、纸张,大头针的领用,都习惯了精打细算。大家都不在困难面前低头,勤俭节约,自已动手,已蔚然成风。
生活上的困难真不少。首先每月的粮票、油票不够吃用,许多食品也买不到。说是”瓜菜代”,瓜菜也很稀缺呀。食堂无奈搞起了”双蒸饭”,以虚涨的体积来”骗饱”大家饥饿的肚子。本该捡掉的菜边、黄叶也尽可能留作食品。教工们常用粮票去邻村换购一些山芋、萝卜等杂粮,调剂渡日。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常到深夜,饥肠辘辘,就到食堂吃碗无油的煮”飞机菜”[即包蓬,是包心菜外围展开的边叶,一般用作饲料或垩田],填填肚子而巳。肉食荤醒都是稀罕之物,肚子里缺少了油脂。张天锡老师曾学做”人造肉”,用化学方法软化骨头等作代用食品,让大家过把肉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