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西部方言“圪”字语音辨析(一)

家乡区县: 内蒙古清水河县

     内蒙古西部方言“圪”字语音辨析(一)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乌兰察布,伊克昭,巴彦淖尔三盟和呼和浩特,包头二市,即原绥远省。该地区汉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基本相同,其语言只在音调上稍有区分,可以听得出是哪一带的人,是绥东还是绥西的口音。而方言(土话)的词汇用语,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平、上、去、入”四声中操有大量的入声字音,发音沉重,语调短促,咬字真切,音色清脆,表现能力很强,形成这个地方方言的独特性。所以,在这一广阔地区内,土话是相互通达的,不论阴山前后,黄河两岸,长城口外,河套平原,土默川野彼此没有听不懂的话语。不想别的省那样,如山西的晋南与晋北,陕西的陕南、陕北与关中,其语音差异很大,彼此讲起话来互有听不懂之处。在绥远地区的方言中,经常听到最普遍的语音是一个“圪”字。日常生活用语,来往谈吐,“圪”字语音充满民间,几乎是无处不闻,无时不有。

      一个“圪”字的语音,用量之多,范围之广,运用之活,使这一地区的方言极为丰富多彩。“圪”字本身,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字义可解,但它作为一个语助词,到处活跃,同许许多多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象声词、数量词、感叹词等等,都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只要同别的词语连起来讲,其含义就广阔得多,深邃得多,精辟得多,不论称谓、表达、形容、描绘、比喻极富生动活泼之感,使许多被说及的人、事、物绘声绘色,惟妙惟肖,鞭辟入里,恰到好处。有的词语不加“圪”字,就成不了完整的意思,就说明不了什么;有的词语不加“圪”字,自有其本意在,但加上了“圪”字,则另是一番风味。总之,不挂辨别的词语有无本意或本意如何,若是没有“圪”字语音,也就不成其为这里的方言了。所以,用“圪”字语来言事物,不论名其称谓,还是表其态势,或是抒情达意,都是很形象、很逼真、很贴切的。“圪”字的运用,究竟叫好在哪里,妙在何处,要用语言说出来,或用文字写出来,作一番诠释,实在是不容易的,令人有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状之感,可悟而不可言。这也就是在这里的方言中“圪”字的妙趣所在。

      正是由于“圪”字的语音,而形成了丰富的、异彩纷呈的当地方言。如果有谁来以这一地区的民间活动为背景,撰写小说,创作诗歌等文艺作品,要用普通语言代替了方言,特别是把“圪”字去掉,那就写不出有地方色彩的生动活泼的情景来,作品就黯然失色或索然无味了。流行于当地的民间诗歌小调,就是靠“圪”字语音来表达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烂漫的民间情趣的。二人台(这里也曾称作打玩艺术)地方传统小剧的台词,方言累累,“圪”字语音示绝,就极具鲜明的地方特色。

      绥远地区的汉族人民,过去大都是由山西、陕西移民垦殖而来,“圪”字方言的产生与发展,虽无从考究,但据判断,系移民所操语言与蒙古族语言相互影响、同化演变合成的产物。晋陕北部流行二人台的一带地区,使用“圪”字语音较多,但也不像绥远地区流行的广泛,不管祖籍来自何方,是晋陕甘还是冀鲁豫,在这块地区内,日久天长,就慢慢地自然的融汇贯通为一致的当地方言词汇和语音了。在一些地域内,甚至已经成为汉、蒙、回各族人民共同的汉语方言了,都离不开“圪”字语音。如果把带有“圪”字语音的方言词语搜集起来,确能编出一本大部头的词典来。民国年间,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顾頡刚先生曾来绥远省考察过这里的方言。

      本文不可能把带有“圪”字语音的词语泛泛的罗列出来,只能就一些比较典型的,口头上常说的,多样性的,含义较为丰富有趣的,按几种类型列举一些例子,剖析一下“圪”字语音的妙趣所在。同“圪”字语音连接起来的其它字词,有不少是属于土话语音,没有很确当的字来表达,甚至有其音而无其字;或虽有其字,但字音和字义并不相当。所以都是按其音来写的,所写出来的同音字,已失去固有的解释,而是随着“圪”字结合,形成另一种意思了。同音字的运用表达,也无所谓何者为对,何者为错,因纯系方言,谁都是顺手写来,故难定对错。但也有的字,已成为方言中的习惯用字了,从下面举例中就可看出。

 

 

欢迎广大朋友关注内蒙古西部方言,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精髓

http://abc.wm23.com/xiaomaoyao

http://blog.sina.com.cn/u/3985530093

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qingshuihe.html

 

 

秀猫(2014-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