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古城之缘

家乡区县: 山东省莘县

      莘县古城镇原为春秋古邑,范县旧址,历史文化悠久,民风淳朴。1742年(清乾隆七年)春天,古城迎来了一位清明的知县、著名的画家——郑板桥,从此他与古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清代著名画家,江苏兴化人,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历时五年,在任期内,政绩卓著,他刚直不阿,不逢迎官长,不巴结上司,办事公正,同情人民疾苦,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受到范县人民的敬重,至今我家乡仍有“郑板桥是清官,不图银子不爱钱”的民谣流传。
郑板桥善画兰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静观他画的竹子,仿佛随风而动。至今相传古城人留有他画的一副《百雀图》,此图原名《墨竹图》,是他为古城的一位乡绅所画,这个乡绅把图挂在了应门墙上,向众人炫耀,时值傍晚,一时间有许多的麻雀误认为是真的竹子,冲着挂图飞来,纷纷以头触墙而亡,众人大惊,细观之下,画上竟有麻雀留下的一百多点血迹,于是给这幅画起了另一个名字《百雀图》,一时间郑板桥竟传为神仙一般的人物。由于时隔久远,这件事究竟是真是假,谁也没办法去查证了,只留下这亦真亦幻的传说。
郑板桥的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园润古秀。今古城镇向东一百米的金堤之上 ,原有一座为纪念仲子而修建的庙宇“仲子庙”,相传孔子的弟子仲子曾在此讲学。郑板桥崇尚圣贤,上任之后即去参拜,见到庙宇残破,命人打扫修葺,并亲自手书“仲子庙”三字匾额,挂于庙门之上。及至近代,庙宇历经连年战火,年久失修逐渐被毁,更为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派到处破坏文物古迹,庙宇被毁的所剩无几,“仲子庙”木匾被我村(北寨村)一户人家拿走,明珠暗投,竟当成了剁猪草的案板。改革开放后,县里有关部门前去我村查找遗失文物,那块有郑板桥亲自手书的木匾才重见天日,现珍藏于县文化馆。其匾虽经历风吹日晒、刀砍斧剁,字迹仍清晰可见,真可谓“入木三分"呀!
郑板桥十分同情劳动人民,他在《范县署中寄舍第墨弟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绵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尤其是在灾荒年,他更是“不遑居居”,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间。由于他勤政爱民,偏辟的范县“囹圄囚空者数次”“绝苞直、无留牍。”出现了短期相对太平、繁荣的景象,人民也得到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据《范县县志》及有关材料记载:每至表夏,黄河水暴涨,郑板桥常日夜巡堤,有时甚至和百姓共住茅庵,固堤防患。
1746年(乾隆十一年),在古城做了五年知县的郑板桥调署潍县令,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辞官归田,隐居扬州,以卖字画为生。郑板桥对古城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离任后,原在衙中的一个小吏去看望他,他在赠诗中写道:“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岁丰。”还表示“罢官后,当移家于范”。可是他临终前也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1765年1月22日,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走完了他坎坷、离奇的一生。

、小石头(2014-05-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