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寺历经千年,多次损毁,多次维修,特别是“文革”期间破坏尤甚,现仅存大雄宝殿和法宏殿。大雄宝殿五开间,通面阔23.05米,进深三间14.2米,为十架椽栿屋前后乳伏剳牵用五柱的大木作叠梁房建,屋顶脊饰已于“文革”中全部损毁。此殿最具特色的是它中心间的斗拱,采用错交法,密密排列着的栌斗斗角正向屋前,栌斗上交叉之十字拱成45°出跳,拱上再置对角正向之交互斗,上再置瓜子拱,以上前后均出四跳以承托撩檐枋。横列的左右斗拱自然地连接成片,使之图案化,它的作用仅仅是装饰,在古房建力学上没有起到实际乘力作用。因此,这种斗拱建造格调极为少见,它有别于常见的明清木结构建筑中的其他斗拱,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法宏殿现存四开间,通面阔17.2米,进深11.94米,为九架椽栿屋后乳栿剳牵用五柱的抬梁房建。
上乘寺还保存有近十块碑刻,从明正德、嘉靖到清乾隆、嘉庆等各个时期。其中重要的有明杨瞻题《虚白堂铭》:“南部县东六十里许有上乘寺,在诸山环围之中,一峰迥出,松柏蓊郁,寺占峰之腹,腹下一井,仅数尺,古名刹也。”《石功碑记》云:“……定觉山上乘寺,古名刹也,历代相传前朝谯大人俗产,义官周尚澄置买以建佛殿焉”。另一上部已残缺的碑刻云:“......之云峰,水名小溪,荡荡乎若蓬莱之海岛;兼之茂林修竹,足以耸人观瞻.....乃三国谯大人之业耳,明尚澄老祖置买以建......修补,志士栽培,功载碑梁,无容屡述,故往来名公巨乡莫不题诗赞美”。由此可知,上乘寺乃深山名刹,历代来此的文人墨客无不题诗咏赞;更具价值的是一碑提到“前朝谯大人之俗产”,另一碑提到“三国谯大人之业耳”,这对我们考证谯周籍贯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另外还有《题白虚堂碑记》、《南隆众信碑记》等。这些碑刻镌刻精湛,风格各异,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佛教认为:解释道义深浅的等级为“乘”;开一切智,尽未来众生化益之教为大乘。上乘即大乘,故名上乘寺。历代名士多有咏赞上乘寺,杨瞻尤多,达十余首。杨瞻字舜原,山西蒲板人,进士,嘉靖时任四川按察司佥事,善书法,工诗文,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二年两次驻足上乘寺并题诗,现摘录其一:
上乘古寺虚白堂
图画天开巨壑前,
四围花卉四时鲜。
嶙峋顶上云环绕,
松柏枝头藤倒悬。
怪石喷泉常滴沥,
老猿引子自周旋。
山僧恰取袈裟晒,
却怪夕阳又下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