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词人袁去华 大概在刘慎虚去世380年后,奉新大地的又一位优秀学人闯入了中国文学史,他就是南宋词人袁去华。
袁去华,字宣卿,奉新县城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曾做过善化县(今属湖南)知县。他为官正直,体恤百姓的疾苦。有一年,到处闹饥荒,百姓怨声载道,知府却催着袁去华缴交钱粮,袁去华坚决抵制说:我治理的这个县已经民穷财尽了,救灾应动用国库存粮,不应另外加重百姓负担。知府受到顶撞,便怀恨在心,借故把他贬谪到醴陵县做县丞。过了很久,袁去华才得升迁石首县(今属湖北)知县,却病故在任上。袁去华所处的时代正值金人入侵、宋室南渡、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时期。因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坚定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信心对那个时代词人有着不同凡响的影响,袁去华也不例外。在他的词作中,爱国主义的豪放情感随处可见。正因为如此,许多中国文学史都认为袁去华的词风与比他稍晚的南宋词坛泰斗、豪放派代表辛弃疾的词风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他列为辛派词人。袁去华的代表作为《水调歌头·定王台》,其中的名句是:“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千古音韵第一人阴幼遇
元朝初朝,罗市镇阴村曾建有一座聚德楼(又名招宾馆)。这座楼里,曾诞生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音韵类书。该书的作者阴幼遇,为完成这部不朽的著作,在这座楼里呕心沥血十多年。
阴幼遇,字时夫,一作时遇,奉新县罗市镇阴村人,约生于宋咸淳四年或五年(1267年或1268年),其父阴应梦是游 十年的进士,做过朝廷官员,后因南宋朝政日益腐败,奸臣贾似道专权,便辞官带着家眷回到家乡,在家乡建造了一座规模宏伟的聚德楼,从此以读书自娱。阴幼遇从小聪颖好学,才智过人,8岁便考中了九经童科。也就在阴幼遇考中九经童科的二、三年后,南宋为元所灭。或许是为了表明他们忠于宋室,从此,阴幼遇一家人中再也没有谁出去应考或做官了。阴幼遇平时没有事,喜欢待在聚德楼的书房里翻阅藏书,一天,他在翻阅前人留下的有关音韵方面的著述时,觉得这些著述都不太全面,便萌发了编一部比较齐全的“音韵”类书的念头。书编成后,阴幼遇的三哥阴幼达认为书中搜集的典故,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能一看就懂的,于是便又给书随字注释,以备观鉴。这样,这部类书就更齐全和完整了。最后,到了该给这部书取名了。有个书客建议道:“就请题名为《韵府群玉》吧!”阴幼遇的父亲听后,脸上微露难色,便问道:“您取的这个名儿,到底是什么含义呢?是说这部书编得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还是说这部书里所搜集的词藻、典故本身象圭璋璜璧一样可贵呢?假如属于前一种含义,实在是不能称望,假如属于后一种含义,那么这个名字是取得再好也不过了。”客人笑而不答,于是书名客这么定下来了。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阴应梦为《韵府群玉》写好了序言。可是韵书正式出版时,阴应梦竟不幸去世了,阴幼遇非常悲痛,他在书中的自序里写道“是编敬遵先子‘凡例’,刻意纂集,幸绩于成,书成而失怙,痛哉!”表达了对他父亲的深切悼念。《韵府群玉》问世后,得到了历代文人学士的推崇。元代翰林滕玉霄说这部书“经史子传鬼猎靡遗,是又能以有穷之韵而寄无穷之事,亦奇矣!”认为此书搜集材料,广博无遗,浩如烟海,不禁汉为观止;元代另一翰林赵子昂评价说:“上涉群经,下苞诸子,贤于回溪史韵多矣!”明陈文烛认为“备天地之大观,为艺林之珍品”。都是说它广博可贵。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等人奉旨修撰音韵巨著《佩文韵府》时,将《韵府群玉》全部抄入。乾隆年间修编《四库全书》时,《韵府群玉》又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还说:“然而元代押韵之书,今皆不传,传者以此书为最古。世所通行之韵,亦即从此书录出”。《韵府群玉》在元、明、清时,一直是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它在音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明末清初科学家。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考中举人。但以后五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五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在担任江西分宜县教谕(1654~1638)年间写成了《天工开物》。他在《序》中描写这段情况时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乞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与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备)草”,日夜写书,但“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县教谕(县学的教官)。在这个时期,他把他长期积累的生产技术等方面知识加以总结整理,编著了《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刊行。稍后,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大约在清顺治年间(公元1661年前后)去世。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反对士大夫轻视生产的态度。他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刻的同情,对官府压榨人民深为不满。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等著作,多已失传。近年来,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天工开物》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辫帅—张勋
张勋(1854.9.16-1923.9.12),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谥 号忠武,江西省奉新县人。为人忠义,讲义气。其深受清朝厚恩,一直以“大清复辟”为己任,因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北洋军阀,中国近代军事家。光绪十年(1884年),在长沙参军。晚清时期,初隶广西提督苏元春部,为参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二十一年(1895年),投靠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行营中军督练处总务长。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二十五年(1899年),升总兵。二十七年(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的扈从。溥仪即位后,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 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南京,戒备第九镇新军,顽抗革命军。仍被清政府授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定武军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11月,任中国孔教会(总会会长康有为,主任干事陈焕章)名誉会长。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1916年,袁世凯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1917年6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赶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新建立皇政,被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由,对洪宪衲首和辫帅复辟案犯均一律实行特赦。获自由后一直蛰居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1923年9月12日,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