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
蒙古族舞蹈产生于民间,然后搬上舞台。以久负盛名的"筷子舞"为例,它原先是鄂尔多斯的民间舞蹈,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筷子舞自娱性很强,由坐式表演,逐步发展为边蹲、边站、边走、边巧妙自如地打击自己身体,变化不同画面的舞蹈形式,从而真切地抒发了牧民热爱生活,乐观欢快的性格和感情。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安代舞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烈。安代舞最初是由萨满教巫者领唱,众人齐唱齐舞,用以医治病人,所以早期安代舞的歌词有宗教色彩。解放后,安代舞越来越生活化,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也常常搬上舞台。由于简单易学,参加者很快融为一体,深受旅游者的喜爱。
“筷子舞”流传于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乌审召旗,原是在婚礼、喜庆节目上,在弦乐及人声的伴唱中,由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后来,专门把筷子的一端用小绳穿起来,又缀以红绸,成为精美的道具,可单手或双手持之表演,从而增强了表现力,遂广泛流传开来,并成为经常上演的舞台节目。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手持筷子的细头,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有:双手胸前交叉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双手胸前击打筷子,接一手打肩一手交叉打腿;一手打肩一手转圈打击地面蹲转;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顺着打腿,再双手胸前打筷子接一手交叉打肩等。脚下舞步有平步行进与后退,亦有点地步行进后退,或各种转和跳跃动作随舞者即兴而做。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着半蹲的舞蹈姿态。慢舞稳重深沉,快舞则飘洒矫健。情绪高昂时筷子绕身飞舞,可在各种动作上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场面轻松热烈。
筷子舞手的动作和肩的动作非常突出,具有欢快、优美、矫健的风格,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意和美化生活的智慧,反映了蒙古人的热情豪放的感情特点,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