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云南较大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四百万,占云南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1/3。彝族分布在云南的各个地区,比较聚集的地区有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曲靖、思茅、昭通等。云南的彝族人民拥有自己的文字语言,拥有独特的服饰、民族节日、饮食习惯等等,是一个热情大方的民族。
彝族的语言文字
彝族人是用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25种土语。与汉族人居住联系比较多的彝族人能通汉语。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彝文在明、清文献中称之为“爨文”、“ 爨字”或是“韪书”,近代也称“倮文”“夷书”、“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
彝族的待客习俗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的结婚习俗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饮食习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民族服饰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彝族的民族节庆节日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的支系分支
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阿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彝族人有自称、他称近百种,因地而异,如诺苏、纳苏、罗武、罗罗、米撒泼、撒尼、阿细、阿西等,1949年以后,经民族识别并根据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统称彝族。
彝族的宗教
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祖先崇拜及其祭祀活动是该民族信仰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祭祀祖先亡灵的大典,云南彝族称“作斋”。多数山区彝族无来世观念,也无偶像崇拜,其祭密枝、祭山、祭咪嘎等宗教活动带有自然崇拜的性质。宗教祭仪由巫师执祭,巫师有毕摩和苏尼两种。前者识彝文,有经书,“精者能识天象,断阴晴”;后者专司跳神禳鬼,另称“巴尼(端公)”,女称“莫尼(师娘)”。
彝族的经济
云南彝族人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居住地域广阔。彝民居住区的气候类型、自然生态景观、矿产资源丰富多样。农牧半产是彝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农作物有玉米、稻、麦、荞子、马铃薯、豆类等。油菜子、烤烟是半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畜牧业是高寒山区彝族的经济支柱。彝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经济林木和野生药材。
彝族的历史
彝族是中国人数较多、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早在远古时代,彝族的先民就已在中国西南地区生息繁衍。古代生活在陕甘青的羌人,某些支系南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民族,他们的活动范围曾遍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广大地区。直到今天,各地的彝族人都仍在传说他们是出自仲牟由,其所生6个发展为“六祖”部落。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制度,直至20世纪中叶,有些地方还残留着奴隶制。1949年以后,根据国家宪法,云南彝族地区先后建立了1个自治州、6个自治和彝族同其他1至2个民族共同实行区域自治的自治州1个、自治县9个。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