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悠久历史的冀州,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清代乾隆本《冀州志》称:汉以来,冀多儒者,流风扇被,代不乏人。西汉尚书秦恭, 研究《尚书》 之学,受小夏候之传(《尚书》之学分为大夏候和小夏候两派),创立《尚书》中的秦学。
汉代孙敬,通今博古,满腹经纶,“好学,晨夕不休”,为消除困意,系发于屋梁,他“头悬梁、自勤苦”的苦读精神成为后世勤学的楷模。西晋宋氏,自幼随父学习儒学。经过长期战乱,到前秦时,学者无存,典籍散失,能够讲解儒学的只有宋氏了。前秦皇帝苻坚特聘请她以八十高龄设讲堂,招收生员120人,隔绛纱帐讲课。苻坚对她也很尊敬,赐号‘宣文君’。
前秦大儒刘祥,曾任仪礼祭酒,为苻坚及其百官讲论仪礼。
北齐黄庆,精通仪礼之学,有《仪礼章疏》流行于世。
隋代刘焯,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两大儒生之一(另一人为刘祥),“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他不仅是著名经学家,还精通天文学,在《皇极历》中,首次考虑到太阳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三次差内插法来计算日月视运动速度,推日月盈缩、黄道月道损益及日月食时间地点都比以前诸历精密,显示出天文历法新成就,在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光辉业绩。唐代盖文达,博涉广识,与刘焯、孔颖达等耆儒讲论,“依经辩举,皆诸儒意所未叩”(达到),一座压服。曾为唐太宗文学馆学士, 崇贤殿学士。 唐太宗以他为蜀王(唐太宗子)之师。孔如珪,以诗文著称,其子孔巢父为“竹溪六逸”之一,文采横溢,“赫然有声”。其后代孔戣、孔戡、孔戢、孔纬皆为名臣儒士,声誉史册。程修已,为唐文宗时第一宫廷画家,其画“任木采拾,冠冕之裂,生植之资,远无不审,幽无不显”。文宗赐歌赞曰“良工运精思,巧然似有神,临窗乍观,繁阴合再盼,真假未殊分”。宋代冀州进士张存系司马光岳丈,田况、李濬都是著名文士。李简精通易学,著《学易记》七卷,为世所称。元代散曲家董君瑞,工作曲、乐府,其词多传于江南。惜年代久远,仅余一部分存录于元杨朝英所编《太平乐府》中。冀州学者不胜枚举,且著作甚多,仅载于清代《畿辅通志》中的文论著作就有数十部,如:北魏刘模的《国记》,隋刘焯的《尚书正义》、《毛诗正义》、《五经正义》、《历书》、《稽极》、《皇极历》,南朝黄庆的《仪礼章疏》,宋田况的《奏议》、《儒林公议》、《金岩集》、《皇佑会计录》,还有辽王白《百中歌》,金路铎《虚舟居士集》,元李简《学易记》,明石九奏《石伯成诗稿》、明汪元范的《南草》 、 《景波楼草》、《名山评语》、《樗林稿》,清刘凤翱《四书鞭影》等等。二、冀州文化教育
冀州文化教育事业源远流长,清代康熙本《冀州志》称,“冀为古名邦,旧有学,冠于它所”。
自汉设太学置博士弟子员,冀州就是经学人才辈出之地。
后魏郡国立学,时冀州属长乐郡,设郡学,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100人。博士和助教录用的条件是“博关经典,世履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则“先尽高门,次及中第”。唐代冀州为上州,信都属上等县,州学设经学博士一人,学生40人。
至宋金始见州学碑文记载,现存最早的是金太宗天会八年建造庙学的碑文。当时庙学合一,学习在孔子文庙内。明洪武二年(1369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冀州为上州,立州学。
洪武八年(1375年)又诏天下立社学(私学),“以训民子弟”,“民间幼童15以下者皆送社学读书”,冀州每堡有社学一所,教读一人。另又有阴阳医社学。明代冀州知州杜澜废阴阳医学,改建社学于州治之东。清代各大乡、巨镇又各置社学。除州学、社学之外,义学在冀州也相当发达,义学是地方绅士捐赠学田地租,作为办学经费的一种办学形式。据民国《冀州志》载,明清两代冀州所建义学达12所之多。当时,冀州的富贾商客捐资助资之风甚盛,为他州所不及。冀州教育最富有特色的是书院,一县之内就有三家书院。据乾隆《冀州志》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冀州知州赵杲在州城马神庙西建信都书院。清康熙年间冀州知州魏定国将信都书院移建于州治东南,置田四顷,以资膏火。清光绪年间,桐城派晚期学者知州吴汝纶“牧冀八载”,“以振兴文学为己任”,苦心经营信都书院,聘王晋卿、贺松坡主讲信都书院,“萃一州五县高材弟子入学,蜚声于世,书院学生连岁登甲乙榜者数十人”,“人才最为一时之盛”,“冀州书院卓然为畿辅冠”。吴汝纶在信都书院的学生王玉山(今冀州市二甫村人)是清末冀州唯一的进士。李谐音英等尤以诗、古文词蜚声于世。赵衡曾经是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的秘书。除信都书院外,在州城内举人李谐音英主讲的翘材书院和州西野庄头村的滏阳书院同信都书院影响甚广。 清代乾隆本《冀州志》 称,冀州文风丕(大)变,成为文学昌明之乡。清初颜李学派的创始人颜元、李塨都曾来冀授徒讲学,求实务本为冀州文化教育扎下深远基础。冀州州学、社学、义学三学鼎立,学风甚盛。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冀州始立中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冀州在州城内翘材书院创办第一所新式小学堂——冀州高等小学堂。同年,冀州建起中国近代地方教育机构——劝学所,公举劝学员,划分学区。广设初级小学、初高两级小学,并创立女学,使新学堂在全县迅速发展起来。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贡院旧址,又建初级师范学校。凭借良好的教育基础,民国二年冀州中学堂成为省立第十四中学,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冀州旧城南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建立,聚集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当时在辛亥革命的浪潮影响下,积极开展反封建宣传活动,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很多学员成为党和国家的优秀干部和学术人才,如:曹日益(曾任全国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傅振伦(新河县人,全国著名方志学专家)、董振堂(红五军军团长),据不完全统计,六师毕业生中先后出现8位国家副部长级以上和38位省军级以上的高级干部。冀州文化教育绵绵延承,涌现出许多教育世家。世代呕心教育沃土。据《教育志》载入的三代以上从事教育世家达二十六个,如清末民初的胡文魁世家五代六人从教,胡庭麟曾为信都书院教师,参与民国《冀县志》的编撰。其子胡宗照,精于书法为后人所称道。三、冀州的武林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