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蒲光铸
蒲氏祠堂原名“尚书祠”,位于南部县寒坡乡大田坝村,凤凰山畔。系族人蒲蓝亭(廪生)于清光绪年间,为纪念北宋名臣尚书左丞相资政殿大学士蒲宗孟、皇佑进士兵部尚书御前侍驾司马蒲宗闵所建,光绪33年5月14日(公元1890年)落成。
蒲氏“尚书祠”原貌,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座东北向西南方向,前面三门上方是清文生(茂才)蒲书舫八旬时亲笔书写的“尚书祠”三个金色大字匾,一进祠堂便见半月形荷花池的石拱桥,过石桥就是三道耸立的石牌坊,牌坊雕刻着“龙文、虎韬”四个金色大字。正堂上方的“相业家声”匾,是蒲氏第五世祖蒲凤昌书写,祠堂大院内奇树异花错落有致,两边长长的厢房有四道大圆门(圆门象征凤凰抱蛋),木工雕艺相当精致,建祠主持人蒲蓝亭撰有“神仙贯游戏,不知几时乘浩月归来;富贵有何求,将此二字为凌云飘去”的门联。上石梯进入正殿堂中间是供奉祖宗的灵位牌,用檀香木做成高三米、宽六米,金粉写成的列祖列宗横额及碑文。两侧白壁画有3米高的“观世音”、魁星点斗大神像,是唐代吴道子后生所画,形态逼真。还有清代书法家祝允明书写的对联:“一画楼台三画树,二分山水八分田”的行书。正殿右边进大圆门是阅书凉亭,周围有各种花草与小池子,置身其间有世外桃园之感。正殿屋顶装饰着彩花卷棚,下边装饰着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正梁上全写着蒲氏族人所捐赠的银两钱文。祠堂门外半山腰处,建有“仙女洞”,洞内留有大书法家米芾的墨宝,洞门写道“东风吹尽落花愁”。祠堂四周有数十株参天大柏树,祠堂背后的凤凰山全是一片青杠树林,真是一处别具独特的游览胜地。
1933年,中共南部地下党负责人蒲善全、蒲良全陪同原中央委员廖承志、四川省委书记罗仕文,去尚书祠游览参观,他们对此备极称道。并住半个多月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后去川陕苏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为寒坡乡政府所在地,1989年乡政府办公迁至寒坡场。此后,祠堂一直闲置未用,祠堂房体历经百年沦桑仍保存完好。
2003年5月16日,南部县文物管理所致函寒坡乡人民政府,将蒲氏祠堂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点。寒坡乡人民政府积极申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氏族人聚集有识之士,共商修缮蒲氏祠堂大计,组成了筹建领导小组,大力搜集有关蒲祠文献资料,查找历史根源,走村窜院续族谱。人们自发捐赠人民币七万余元,大米2千余斤,树木100根。修缮复祠工程分期进行,第一期工程历时半年时间完成,在2004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仪式和祭祖活动。
如今的蒲氏祠堂,三门上的匾,用松木制作而成,“蒲氏祠堂”四个大字是南部县书法家张国文所写,三门木制门联由国税局退休干部蒲文伦选稿,上联:三皇五帝创东方历史擎环宇;下联:一圣二贤拓神州文化定乾坤。三门口壁诗联由蒲英明撰稿并书书,左联是:龙潭卧蛟龙风云莫测问昊昊苍穹阴晴谁主望两岸青山腾巨浪;右联是:凤凰栖彩凤凌翔何其观茫茫雪海晨曦自欲眺四面峦峰涌朝阳。正殿中堂塑造的三尊石像,中间是华夏族的先祖轩辕皇,左边是北宋名臣蒲宗孟,右边是兵部尚书蒲宗闵。石像的背后,用花岗石碑四张铭刻蒲氏谱序嵌立作陪。正殿中柱嵌刻木质对联,并排两侧设有供奉祖先的“乡贤祠”,正殿的群脚下面嵌立四张花岗石雕刻的名人碑,记述轩辕皇黄帝陵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蒲氏祖先蒲宗孟、蒲宗闵为官一世、两袖清风;中共中央委员廖承志、罗仕文去川陕苏区传达党中央的批示;中共南部地下党负责人蒲善全、蒲良全、蒲万卷等人从事革命活动的事迹。院内半月池的左侧设有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堂”,用喷绘制作,图文清淅,诗句精僻,深感动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