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于都民俗之唢呐

家乡区县: 江西省于都县

当五十名身着淡黄与桔红色艳丽服装,

头扎红碎花头巾的于都客家唢呐手吹

奏的最后一个音符尚在余音缭绕之际,

总政歌舞团的著名编导张继刚便迫不及待

地对着话筒大声呼喊着:

请于都客家唢呐队的代表到前面来。

楞了好一会才明白

过来的教练谭冬长来到了张导面前。

霎那间,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

著名编导的

手与客家唢呐手的手便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随着镁光灯一闪,

一个珍贵的镜头被

永远地留在了那个特定的时空点上………

这一令人难望的时刻是

1996

年春节,

地点: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华青年民间锣鼓擂台大赛场上。

自从西晋

永嘉之乱

后,中原汉人为避战乱,不得不离开沃野千里的中原故

居,举家举族

衣冠南下

展转迁涉,终于安营扎寨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崇山

峻岭之中。他们将自己称之为

客家人

。客家人不仅带来了中原文明,更与土著

畲族人相濡以沫,

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客家文化。

而于都客家唢呐便是这浩如烟海

的客家文化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

于都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

举于道路,

往来人家,

更阑不歇。

于都唢呐一般配以锣、

鼓、

钹等打击乐,

所以俗称

吹打

当地唢呐手就有这么四句顺

口溜:

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

娶没有我,冒声冒息蛮难过。

而位于县城西南的禾丰、靖石一带还将唢呐手称

为鼓手,实为

吹鼓手音乐。

于都客家唢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

灯腔

茶腔

音乐的内涵与特色,讲究

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乐协调。

是客家八音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

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于都唢呐以齐奏、对吹、吹打并重。吹打能长能

短,可坐可行,十分轻便灵活。唢呐手们还根据自己的吹奏实践,编成了众多的

唢呐曲牌。

据调查,

于都唢呐光是传统曲牌就有

280

多个。

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

喜调轻快、活泼、欢乐;悲调深沉、低吟、催人泪下。别看小小一支唢呐,吹奏

可是大有讲究,

不同的场面就得吹奏不同的曲调。

比如一般吹打时就有

《将军下

马》、《百凤朝阳》等热烈欢快的曲调:坐吹有《十堂花》、《扬州调》等;对

吹则有《公婆吹》、《斑鸠调》等细腻悠扬的民间小调。不过,唢呐曲牌虽多,

但吹奏却断断不可有丝毫的差错,

否则就会砸你的唢呐,

一辈子也不会有人请吹

了。

唢呐一般有木管、铜管、铝菅与锡菅之分,木管柔,铜管亮,锡管与铝菅在

于都应用最广。于都唢呐又分为大、中、小

辣子

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

般用在大场面;而一种细长的

辣子

(于都民间俗称

吊辣子

)因其音高而尖,

且吹奏费力,

所以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

自然,

用得最多的还是中、

小两种唢呐。

小唢呐欢快、

含蓄、

优雅,

犹如含情脉脉之少女;

中唢呐高亢、

激昂、

穿透力强,

恰似血气方刚之后生。

所以这两种唢呐最富于表现力,

用途也最广,

于都唢呐不

仅品种多样,

曲牌复杂,

而且还善于吸收各种乐器丰富的艺术养分,

从而使之不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

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断地完善与提高。比如有的曲牌就增加了二胡、笛子或锣鼓,这样,于都唢呐的

吹奏便丰富多彩了。

云絮误(2014-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