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民盟中央副主席。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人。1891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大学等高校教授。他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担任过旷世巨著《辞海》总主编,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现上海复旦大学里仍保留陈望道先生的旧居。
民国9年(1920年)5月,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陈望道
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并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2]。8月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民国10年脱离共产党。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一书,是中国有系统地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书,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民国16年兼复旦大学教授,并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编辑。民国17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民国20年7月离开复旦大学,从事写作。民国22年7月,任《文学》月刊编委。
1934年,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言复兴”现象,与人一起发动了“大众语运动”。主张建立真正的“大众语”和“大众语文学”,并创办《太白》半月刊,撰写多篇文章,宣传大众语运动。民国26年(1937年)6月回上海,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1938年开始,他积极提倡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上海语文教育学会”,并撰文支持文字改革,积极从事语文运动。民国29年秋赴重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民国31年任新闻系主任、代教务长。民国35年6月,随国立复旦大学迁回上海,解放后任复旦大学首任校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