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美如画

家乡区县: 卢氏县

 

一、崤山山脉。古称嵚崟山,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北秦岭东段支脉,西南——东北走向。从冠云山起头,到邙山结尾,全长 1600公里,主脊迤逦在卢氏与灵宝、洛宁与陕县、渑池,宜阳与新安之间,是黄河与洛河的分水岭。其高峰有冠云山,1866米;甘山1903米。

石牛岭,位于杜关姚家村后阴与沙河范家坨之间的崤山主脊上,海拔1681米。

铁岭,是崤山山脉在卢氏境内的又一个山峰,位于卢氏县东明镇峰云与杜关镇铁板沟交界处。是卢氏人出北门通往灵宝、陕州、山西、陕西以远的大道。古称铁关。相传宋时杨延昭曾率师与金兵作战,屯兵此山,至今留有杨家寨、车厢峡遗迹。《明史·地理志》云:“卢氏北有铁岭,东涧水出焉。”淸光绪《卢氏县志·山川》云:“铁岭,在县北四十里,从秦山发脉,过峡于此。为邙山之腰。其地险峻,乃南北通衢,昔人曾置戍也。”关上古时建有“函谷锁钥”牌坊,今无存。“铁岭层云”是淸代卢氏八大景之一

石大山,位于秋凉河与黑牛之间崤山主脊上,海拔1471.3米,是有名的抗日圣地,1945年军民团结,曾在此歼灭日军2000多人。日军佐藤联队长负伤,两个大队长阵亡。

二、熊耳山山脉。为南秦岭支脉,西南——东北走向,海拔1500米以上。它从玉皇山起头至龙门山结尾,迤逦在狮子坪乡与官坡镇、双槐树乡与磨口乡、五里川镇与横涧乡、汤河乡与文峪乡、卢氏县与栾川县、嵩县与洛宁县、伊川县与宜阳县之间。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分水岭,也是伊河与洛河分水岭。崤山发脉于北秦岭;熊耳发脉于南秦岭。南秦岭在洛南与商州、卢氏兰草与和丹凤之间,古称中干山,又称地肺山,当地人称蟒岭。熊耳山山脉最高峰全宝山,海拔2094米,在洛宁境内。卢氏境内高峰有玉皇山、熊耳岭、抱犊寨、象君山。

玉皇山,俗称双尖或玉皇尖,海拔2057米;地处陕西商南、丹凤与河南卢氏两省三县交界处。玉皇山的山洼处,有一处古建筑群遗迹,传说叫“竹林寺”,俗称“琉璃庙”,据说僧众很多,每天需要七盘石磨磨粮食才能供上寺内人吃,七盘磨遗迹在陕西丹凤境内,是行政村所在地。据说庙里和尚作恶多端,被皇兵剿灭,庙被烧毁,无人恢复,遗迹处倒有一块石碑,风雨剥蚀,字迹漫漶无法辨认,不知创建于何时。1935年5月鄂豫陕根据地下辖的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军事组织有豫陕游击师,师长方升普,建立刘家花屋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有姚启才、石常安。他们先驻商南刘家花屋街,同年9月以后迁驻卢氏玉皇尖,一直坚持到1936年4月才转入地下。1998年,经河南省林业厅批准,玉皇山被辟为省级森林地质公园,山巅修有玉皇阁,插入云霄,可以俯视两省三县山峦沟壑。上山有水泥步道,山间有宾馆和农家乐饭店,宜于休闲度假。

 

象君山。位于卢氏王窑与洛宁娄园之间的熊耳山主脊,海拔1859.3米。古代有庙宇建筑,是卢氏名山之一。

三、伏牛山山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云:“西接熊耳山,东至方城缺口,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鸡角尖海拔2212.5米,在西峡县东北边境。其次玉皇顶2212米、老君山2192米、石人山2153米、摩云垛2075米亦为著名山峰,皆不在卢氏境内。主脊尖峭,北陡南缓,山势向东南降低。方城县东,有南北长约20公里,宽约8——15公里的方城缺口,为构通华北平原和南阳盆地天然通道。伏牛山是黄河、淮河、与汉水的分水岭。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它从熊耳山脉抱犊寨东段皮皮岭分脉,迤逦在卢氏县汤河乡、朱阳关镇与栾川县,西峡县与栾川县,内乡县与嵩县,南召县与鲁山县之间。民遥八百里伏牛,牛栾开头。

在卢氏境内,只有汤河乡,五里川镇的温口、马耳岩两个村和朱阳关镇属于伏牛山区域。其余地区与伏牛山都不挨边,有不少人好说“卢氏在伏牛山深处”或“卢氏地处伏牛腹地”。这其实是天大的错误,甚至(1988——2000)的《卢氏县志》竟把淇河山与伏牛山混在一起,不顾两山之间还有老鹳河的存在。卢氏人不了解卢氏,于此可见一斑。卢氏县城处于崤山与熊耳之间,这两座山脉也是历史名山,而且其间辖有十一个乡镇,殊不知何以要把与卢氏关联不多的伏牛山作为卢氏的名片。

四、淇河山。发脉于熊耳山的看丰沟、杨家沟与洞子沟沟垴山嘴。其走向为,顺山脊向南到大河沟垴,向东南到牛角山,再向东南到黄耀沟、黄柏沟、葛榜沟的界岭垴,向东到漂池梨树沟垴的寡妇印寨,向北到倒回沟垴的中华山,向东南过土地岭,到竹园沟与朱宝沟之间的大垛子,向南到失马寨,再向东过赛岭到青铜山,向东南到杨岭,向南順寨根与陈阳之间山脊经花园关向东,順丁河、重阳与西簧之间山脊到鹰爪山,向南经淅川石燕岭,落脉于丹江边。淇河山是淇河与老鹳河分水岭。在卢氏境内的高峰有牛角山、寡妇印寨、中华山、失马岩。

牛角山位于五里川镇南峪沟村竹子沟与狮子坪乡西黄柏沟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590米,林木茂盛,奇峰竞秀,古有庙宇,今已无存。

寡妇印寨。位于五里川漂池沟垴与朱阳关漂池梨树沟垴淇河山主脊处,海拔1503米,原名大寨,淸嘉庆元年(1796)襄阳王聪儿聚众起义,转战川、鄂、陕,人称齐二寡妇,曾在此寨屯兵,留有方石一块,像硕大印章,故又称寡妇印寨。此寨有段古老传说:早年耿家店有家富户,不种庄稼只养桑蚕,一天主人出外打桑,来到寨上,见半崖有桑树一丛,就把住树溜下去,等到把树砍倒桑叶捋完,才发现自己赖以下崖的树没了,就再也上不来了。深山老阴,人迹罕至。最后把衣服都撕吃完了,临死前用斧头在崖壁上刻下“多种耐旱草,少养模糊虫。因为打桑叶,困死半崖中”四句话。人说字迹还依稀可见。

中华山,位于五里川镇倒回沟与朱阳关镇漂池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235米。一峰独出,直插云间。古时有寨有庙,遗迹尚在,偏处有地可耕,早年有人居住。

失马岩。位于瓦窑沟乡金庄与西峡县寨根乡方庄之间淇河山主脊,海拔1660.7米。卢氏人称石马岩寨,西峡人称失马寨。民间传说颇多。有史可稽的是淸光绪《卢氏县志·十五》附录,李旭春《兵燹纪略》云:“嘉庆二年三月楚匪齐二寡妇由庙子街入卢,杨大人战殁与栾川七虎沟口,贼益猖獗。历陶湾、三川、叫河、朱阳关、官坡等处,意将窥视卢城。”齐二寡妇即王聪儿,据说王聪儿起义军曾在石马岩寨屯兵多日,修有寨墙寨门,经考察遗迹尚存。

淇河山古属楚山、商山,西峡至武关一带古称商于之地,在卢氏境内则一直称淇河山或淇源山。唐朝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诗,是在商南县富水关写的,富水的山就发脉于卢氏的淇河山,丹江以东就是淇河山。其中有“商山包楚邓”、“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等句。说的就是,商山包括荆楚和邓州,丹泉即丹江,虢略,今卢氏、灵宝一带;白羽,今西峡县城。荆岑,西峡至湖北一带山,其实就是淇河山。因为淇河山偏处县南一隅,历来不被重视,文献中少有提及,故而连本地不知它为何山的人不在少数。

河流,从北向南依次为:杜关河、寻峪河、洛河、老鹳河、淇河。

一、杜关河。发源于崤山北坡的杏树坨、火焰山,经草店、荆彰、冯家湾、杜关街,南岸有骆家池水注之。北岸有石门水、南盘水、铁坂沟水、窑峪水注入,至康家湾合南泥湖水,从下河出境进入灵宝县,经固水、卫家磨、川口汇入弘农涧河,从老灵宝注入黄河。呈西南——东北走向。此水在卢氏境内流程37公里。

杜关河流域有:杜关镇。

二、寻峪河。发源于崤山南坡的官道口朱阳岔。东流经三官庙至郭埝,北合漂池水,至北磨上,北合黑牛水,至桃河南合马蹄沟水,进入洛宁境至胜利口南流,有汉川峪水注入。

寻峪河上游属官道口镇。官道口镇跨崤山南北,崤山在这里主脊南坡陡峭形成峡谷,北坡平缓,形成丘岭地貌,是卢氏苹果、烟草、粮食优质产区。

三、洛河。发源于陕西省洛南县洛源乡木盆沟,古称冢岭讙举山,秦岭的一段。从河口街西进入卢氏县境,横贯于崤山南麓与熊耳山北麓之间,从十八盘下关帝河进入洛宁县境,到巩县神堤汇入黄河。卢氏境内流长113公里,是县内第一大河流。

洛河东流至河口街有索峪河北来注入。索峪河,北出灵宝秦池,順木桐沟汇积各岔溪流向西南从河口街注入洛河,全长31公里。此即《水经注·洛水》云:“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古人认为,索峪河(古门水)是洛水的又一源头。秦池,据说早年以前有池水,此后渐渐干涸。

洛水又东经灵神至秦家岭根,有兰草河南来注之。兰草河,一源南出兰草西沟岭,一源南出火炎沟垴,在下圪塔汇流后北流,经洛南王岭乡注入洛河,流长27公里。兰草川,地处南秦岭北麓,因盛产蓝草而得名。明代称黍米川,是卢氏西南出入门户,有铁锁关隘塞,是卢氏六关之一。

洛河流域有:官坡、木桐、潘河、徐家、双龙湾、横涧、沙河、文峪、范里、东明、城关十一乡镇。

四、老鹳河。发源于栾川县冷水小庙岭,西南流从马驹口入卢氏境,北合假沙爬水向西南流,经高里坪、中里坪、低里坪,折南流经高沟口至汤河街,左合义节沟水,又合汤池温泉,南流至河口,右合小沟河水。水出卢栾西峡交界处的正沟垴,经柴家沟汇合左右五沟水,西南流经大坪至河口入鹳。南流经魏王坪、马耳崖至温口,有五里川水西来注之。五里川水发源于熊耳山南坡的双槐树乡,一水多源,计有西川、北川、东川、桃花、茄子河、锁南沟等,经双槐树,东南流至大河沟口,南合大河沟水。至小河面北合马涟水,南合南峪沟水,至五里川北合鱼塘沟水,至温口注入老鹳河。老鹳河从温口折向东南经杜店,北合涧北沟水,南合幢子沟水。至王店北合王店沟水。经朱阳关街、至五道河北合鸭鱼沟水,进入南阳市境。东南流经西峡县桑坪、石界河、米坪、至军马河入峡口、南流经西峡县城至淅川注入丹江。境内流长57.5公里。老鹳河,因古时森林茂密,河滩多鹳鸟而得名鹳河,近代沿岸发展水利,灌田种稻故又作老灌河。又因此水汇入丹江口,丹江口古称均州,故叫均水。又因西峡县和淅川县,古为析国之地,此水出析之北山故又名析水或淅水。《水经注》曰:“均水,出析县北山南流过其县之东。均水发源弘农郡之卢氏县熊耳山山南,即修阳、葛阳二县界也……县,即析县之北乡,故言出析县之北山也。均水又东南流,经其县下,南越南乡县,又南流,与丹水合。按:修阳县即北魏太和十四年所置,辖境相当于今西峡县北部一带。葛阳县疑为朱阳县之误,因南北朝“北魏太和十四年,因蛮人樊磨背梁归魏,魏于今卢氏县南立朱阳郡,以樊磨为太守,领朱阳、修阳二县。”(引文见《太平寰宇记·虢州·朱阳县》,中华书局2007年11月第一版)。南乡县即今淅川县西部。析县,即今西峡县。老鹳河又名汤水,《清史稿·地理志》云:“西南汤水,俗名黄沙五渡,入内乡,《水经注》曰出卢氏大蒿山。”

老鹳河又称淯水,《汉书·地理志》曰:“熊耳山在东,又有淯水,南至順阳入沔。”按順阳,今淅川,沔,汉水也。是知,老鹳河汉朝时名淯水。故《康熙字典》“淯”字条下注曰:“水出弘农卢氏山东南入沔。”卢氏南山人亦有“上去高山看见淯河,远水解不了近渴。”的俗语。河南省地图亦将老鹳河栾川段标为“淯河”。

老鹳河流域有:双槐树、五里川、汤河、朱阳关四乡镇。

五、淇河。发源于狮子坪乡小龙沟垴,经狮子坪街、淇河街至柳树湾左合明朗河,经黄柏沟至下庄科左合颜子河,至红庙湾左合毛河,至里墁坪右合观沟河,至两岔河有瓦窑沟水注之,瓦窑沟水,北出葛榜沟垴,南流至耿家店右合漂池水,经瓦窑沟街至两岔河注入。南流经龙泉坪、胡家坪至高河口北合高河水,从碾子湾出境,进入西峡县西平镇,北有峡河注之,峡河北出失马岩东坡,经方庄合张家湾水,南流经寨根街、界牌到西平注入淇河。淇河又南流经淅川县西簧,至高湾注入丹江。

怡之春(2014-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