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墓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地上汉代王墓。在山东,这种地上王侯夫妇合葬墓更为少见,其地上砖室布局方式也是临沂所特有。这也是琅琊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古迹之一。
琅琊王墓位于兰山区兰山办事处曹家王庄、宋家王庄和张家王庄三个村居毗邻处,其地界属李家王庄居委。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管恩洁介绍,这座古墓在1997年开通琅琊王路时曾遭破坏,后经抢救性发掘,出土了近两千片金缕玉衣、铜缕玉衣和40余件陶器及铜件、钱币、龟骨等珍贵文物。1999年,文物专家确定其墓主当为东汉琅琊王夫妇。这座古墓最大的考古价值在于它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地上汉代王墓。在山东,这种地上王侯夫妇合葬墓更为少见,其地上砖室布局方式也是临沂所特有。这也是琅琊国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化古迹之一。
记者在临沂市博物馆见到了此前曾主持琅琊王墓发掘工作的李玉亭,谈及当年墓室发掘工作,现年70岁的李玉亭双目顿时炯炯有神。“一个人的经历和历史捆在了一起,烙在心里的这枚印便很难淡漠。”老人朴实的语言刚劲有力。1997年,兰山区琅琊王路改造,修路要移平古墓,时任市文物处副处长的李玉亭得知这一消息后,惶恐之余即刻找到时任副市长的包祖善和市政府文教科杨家明。同时,为证实该处古墓文物价值,李玉亭又找来时任省文物局副局长的蒋英炬、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文起,两位专家实地查看了残存的古墓,得出结论:“北方唯一地上墓葬建筑”,根据墓室布局初步推测其为“东汉时期王墓”。
“北方唯一地上墓葬建筑!”李玉亭重复着省考古专家的话语,难掩内心激动的心情。随后,时任市文物处副处长的李玉亭联合兰山区文化局副局长曲广征、兰山办事处副主任马从兴、曹王庄书记宋振顺等4人,成立了古墓抢救清理发掘小组。
为保障此次考古的专业性,由陈希法、李玉亭、宋彦泉、吴瑞吉、杨学增、刘志标等6位具有考古经验的成员组成了专业考古队。手铲、放大镜、照相机、刷子等发掘工具筹备就位。“解密一座满覆封土的古墓,一种迫切探寻神秘背后的意愿让队员们兴奋不已。”以物为鉴,可以追溯历史。
1997年发掘前,古墓留给考古队员最直观的印象是,一座残存封土底径35米、高7米,杂草丛生的土岗子。用铲子由外向内铲20至50厘米不等的厚度,能明显看出风化的泥土内瓤有夯层,每一处夯层约20厘米厚,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夯窝。“春季战国时期建筑物夯层多为15厘米厚。”有着47年考古经验的李玉亭解释说,商代一般用直径3至5厘米的棍子捆成一束打夯,夯层上随处可见3至5厘米的夯窝。春秋战国时期,棍子底部垫有金属片,夯层呈现的夯窝即为金属片直径,夯窝直径多为8厘米。根据古墓遗存的夯窝推测,古墓始建于春秋战国以前。
当时,引起考古人员注意的是,墓身外有几处没有夯土,李玉亭推测其为盗墓者铲除夯层后留下的盗洞,“古墓多次被盗,残缺的夯层让大伙不由心生凉意。”
“去除夯层后,青砖垒砌的古墓外貌,蔚为壮观!”东侧墓基有石块垒砌,其余墓身均为青砖垒砌,青砖呈条状或发券状。墓室有2处墓门,门框上沿由发券青砖垒砌,墓门已不复存在,清理门前土层时发现有灰质量粉末,“由此推测建墓时墓门为木质结构,木门或因年久腐烂化为灰质”。另外,考古人员在墓门前土层里发现有4个铺首衔环。铺首衔环直径均约20厘米,2个铜制,2个铁制。因长时间掩埋在土层中,出土时表面晦暗。除此以外,墓前还发现有残缺的封门青砖,封门砖外部用土夯实,上面铺盖有约2至10厘米的石灰。夯土到封门砖约有150厘米,封门砖呈阶梯式递进,做工比较粗糙。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