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友莹——民俗之二曲礼仪

家乡区县: 西安市周至县

大家好,我是秀友李莹,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的风俗或民俗,那么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家乡民俗——二曲礼仪。

二曲礼仪,民俗,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曲礼仪产生于清初社会变革时期,他是二曲先生崇高气节与“自修、自尊、自强”品质在礼仪上的反映,集中的表现出“高雅”的特征。祭祀时,必须是毕巷毕敬、心神专注,表现出“祭如在”的肃穆气氛,“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礼仪规范,升降行止,皆有礼路,举止有度,秩序井然,古乐伴奏,古风古调,文明高雅。

二曲礼仪,源于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的家乡周至县,且影响大,分布范围广,名震朝野。

  被誉为清初“海内三大名儒”之一的李二曲,他传授的《二曲礼仪》,以其“高雅庄重、规范适用”,为广大城乡民众所喜闻乐见。不但在其家乡周至得到普及,而且通过他的讲学,传播到关中以外、乃至江南常州地区,范围广,影响大。

  李二曲反省传统儒学,冲击“儒学的贵族化”倾向,兼融宋明“理学”与“心学”之长,继承“关学”以“躬行礼教”为本的传统,倡导“悔过自新”、“明体适用”,注重礼仪实践。在讲学中,身体力行,把礼仪贯穿于教学之中,他重视关学让学生们按图示学习《仪礼》中的典礼,登降俯仰一依典制,管龠和鸣,一派古风。

  在家乡周至,二曲先生传授礼仪,主要在于结合周至的实际、风土民情,做到言传身教,把礼仪推广到普通百姓家庭的婚嫁、寿诞、丧葬、祭祀等红白喜事活动中去,使礼仪从“上层领域”普及到广大民众中。每逢节令、父母忌日,他躬行“孝为百行之首”、“礼”是君子行为的准则,坚持“以礼为教”的传统,都要带领全家毕恭毕敬地祭祀,恭读《祭文》,使得“二曲礼仪” 广泛传播,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经久不衰。

  二曲先生名震朝野,慕名拜访,求学者络绎不绝。加之二曲先生先后应邀赴外地讲学,使得他的学问及“二曲礼仪”得到广泛传播: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顾炎武慕名来访。除本地求学者云涌外,外地弟子不断增多,同州、朝邑、浦城、富平等关中东部、以及武功、天水等关中西部地区的学者,执弟子礼者络绎不绝。

  康熙七年,二曲先生受邀请,东行到兴平,咸阳、泾阳、渭南、浦城、大荔、朝邑等地讲学,传受礼仪。

  康熙九年至十年,二曲先生应邀,南行到常州一代的宜兴、江阴、无锡、靖江等地讲学授礼。

  康熙十二年,又在关中书院讲学三个月。

  二曲先生讲学,以礼为教,使“二曲礼仪”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如在常州讲学,“首以移风易俗、明学术见勉,以为是匡时第一要务”。“一时巨绅名儒远近骈集,门庭若市,每次讲学,听者达千人以上,郡人惊诧为‘江左百年来未有之盛事’……,邻近各郡争相约请,问学者络驿不绝”。

  近年来,周至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副产品、水、矿 产、旅游四大优势资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新格局,特别是猕猴桃、刺绣、养猪、养鸡四大多种经营基地己初具规模,全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历史悠久的周至大地,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精金善玉之光彩。文明高雅的二曲礼仪,则是其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不可掩没。

莹女女(2014-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