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秀友李莹,上期为大家介绍了民俗二曲礼仪,这期为大家介绍关于二曲礼仪的历史。
二曲礼仪的历史渊源
“礼”,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含义十分复杂。它是“祭神以致福”,“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但狭义来解,礼可作为礼貌、礼节、礼义的通称,指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际间的交往过程中,应该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而“礼仪”则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本身就有内在的“礼”和外在的“仪”两个方面的含义。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现象。只有礼和仪完美结合,才是完整的礼仪。二曲礼仪,则是二曲思想和群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二曲学说及其礼仪的灵源,发自孔子,宗于孟子,立足陆(九渊)、王(守仁),兼融程(颢)、朱(熹),继承关学(张载)“以礼为教”的传统,讲求“经世致用”,同时又不无佛学和道家思想因素,博采众长。他主张“穷理致知”以明体、“实修实证”以求适用,即所谓的“明体适用”。并强调研究“礼乐”,以“礼”作为君子行为的准则。
李二曲,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名颙,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县城西郊人,幼年家境贫寒,无法上学,在母亲的教育下,向人借书攻读,全靠自己的发奋,“艰苦力作,无师而成”,为清初一位献身道德教育的著名思想家。在明未清初的社会进步思潮中,以倡导“悔过自新”、“明体适用”、“足食知礼”而成为一家之言。与“浙江黄宗羲、河北孙奇逢”同负盛名,世称“海内三大名儒”。康熙皇帝曾赐额“关中大儒”,又亲自书定了“操志高洁”的一面匾牌,送给二曲先生。
李二曲针对“边臣不知忠义,而争先奔走,妖贼不知正道,而大肆猖獗,中外贪肆成风,缙绅奔走竟成俗”的社会时弊,以及宋明以来,把儒学作为单纯的章句之学、流于浮词、以至空谈心性、游谈无根的恶劣作风,反省儒学,抨击儒学的贵族化、专制化倾向,以还原传统儒学“经世致用”、“康济群星”的优良传统与基本宗旨,倡导“明体适用”,提出“悔过自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学说。他身体力行,推行儒学的平民化,重视“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坚持“以礼为教”,望其知礼,完成其“救正人心”实现“足食知礼”的社会理想。
清初,是二曲礼仪的创立时期,主要由二曲先生撰导礼仪,言传身教,传授给他的门生以及名儒、绅士、学者,把“二曲礼仪”推广到广大城乡。而当时,能行起礼,请得起礼宾的人家并不多。遇到婚嫁、寿诞、丧葬、祭祀等红白喜事,能行起礼、作为时尚排场的,大凡是有钱有势的家庭。为了使“二曲礼仪”走上规范高雅,每年春,全县各地的知名礼宾,都要到县上会聚,由二曲先生指导,通过演示、排导,统一礼路,统一乐曲,使礼乐走上正规化。二曲礼仪的兴起,得益于当时的周至知县骆钟麟的重视。他是一个礼贤下士、重视文化、礼教、体察民情的好县官。
清未,受孙中山“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新思想的影响。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明令在文庙祭孔中除去跪拜之礼,改行三鞠躬。同时宣布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因此,作为旧式礼节的二曲礼仪必然受到了很大冲击。但在民间,由于民主新思潮的影响,作为庄重高雅的二曲礼仪却在广大农村得到发展。
周至县圣学巷刘希贤是二曲礼仪传承人,早年在关中书院就学,后又从师兴平张果斋、兰田牛兆廉学务理学。由于受民主思想影响1905年起,他先后5次从汉口坐船赴上海学习,购买图书,订阅同盟会《民报》,回到家乡后,在县城圣学巷办起了新学校“圣学巷学堂”,从学者50余人。不但讲学《四书》、《五经》,而且传播新思想,给二曲礼仪注入新的内容,《礼文》不断趋新。这一时期,全县凡大村子,均有礼宾先生。庙会祭祀、年节祭祀、红白喜事礼仪,己约定俗成,大的富裕家庭且举行隆重的“行礼点主”。为了纪念二曲先生,每年春,全县知名礼宾会聚于二曲祠堂,举行一次“会礼”活动,研讨有关礼仪问题,促进礼仪规范、高雅。
解放后,由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除解放前的一些老礼宾外,一些有文化的农民在本村主持礼仪,担当起了礼宾的角色,基本做以了“行礼不出村”。
1966年文化大革命,二曲礼仪走向低谷,被当作“四旧”破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二曲礼仪在城乡,如雨后春笋,得到快速发展。一个“讲文明、遵礼仪、知荣辱、促和谐”的新风气正在形成。二曲礼仪己成为隆重高雅、雅俗共赏、约定成俗的新时尚。
二曲礼仪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即礼宾、司仪):执礼者,是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唱读仪式,叫人行礼。一般情况,礼宾由
二、四、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
1、启赞:为礼仪总指挥。礼仪由启赞发端。年长有经验者担任,位置在右上方。
2、通赞:负责全盘唱礼责任。自始至终,只要启赞一开始,通赞就接启赞开启礼仪项目而唱礼。启赞唱行什么礼,通赞就唱什么礼,按顺序一直唱完礼仪。位置在左上方。
3、引赞:主要引内引外,并唱引主祭者等应行的礼仪动作。位置在右下方。
4、哑赞:除了协助引赞一起、引主祭者赴里返外之外,主要负责读《祭文》的责任。在一般家庭的祭祀活动中,不请礼宾,也得由年迈尊辈、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者主持。哑赞在行礼的过程中,他一直不唱礼。位置在左下方。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象、牌位等):行礼一开始,就得请出,安座。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他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仪程、仪式)。主要介绍《祭礼》:二曲礼仪,无论婚嫁、寿诞、丧葬、节庆、庙会等活动,是日的先夕,均要行此《祭礼》。其基本仪注为:
(一)陈设:凡祭,需先陈设。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且盥洗、稳案、净几、燃烛、焚香。
(二)请主:即请出受礼者(或龛、牌位),安座。
(三)降神:行裸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奠而不饮。以降神受飨。
(四)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
(五)侑飨:以乐劝食。
(六)参神:大礼参拜。
(七)焚化:焚烧黄表、金帛等。
(八)酹酒:将酒奠洒于地。
(九)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礼。
祭礼须诚敬,站立要恭谨,垂首弯腰。祭前要斋戒、沐浴、虔诚、心神专注。礼仪程序的每一步骤,一是一,二是二,不得越礼,登降俯仰,按部就班地遵照去做。长幼毕集,亲疏秩然,隆重庄严,表现出一种“祭如在”的肃穆气氛。
五、祭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是专门为祭祀神明而准备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猪、三牲具备,且为整头。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备一鸡,一大块猪肉。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祭祀时不得直呼其名。如:牛称“一元大武”;羊称:“柔毛”,猪称“刚鬣”;鸡称“翰音”;水称“清涤”;酒称“清酌”;玉称“嘉玉”;饭称“粢盛”等。
六、祭文:祭祀祝文,是拜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之辞。体裁有散文与韵文两种,感情色彩浓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