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习俗

家乡区县: 临沂市兰山区

婚嫁境内旧俗,男婚女嫁要顺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过程是:提亲、送日子、结婚、丧葬习俗等。    提亲:媒人提亲也叫"说媒"。提亲后双方父母相互了解,中意则先请人"生辰八字",按十二属相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推算,若不"相克",便选择吉日"下聘传柬",订下终身。男女不见面,全由父母包办。男女青年只好"听天由命",故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嫁给当官的是官娘子,跟着杀猪的捋肠子"之说。    送书子:也叫"定亲",又称"传柬"、"过红子"。双方确定联姻后,男方备好"定亲礼(衣料、首饰、现金等)"馈赠女方。书子上要写明男女年龄、家长和媒人姓名,双方交换,作为联姻依据。    送日子:根据男女双方的命相,查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俗称"送日子"。男方将新娘的冠笄、坐帐、上下轿的面向、男女送客的属相等事宜皆书其上。双方各自通知亲友,亲友便以钱物为礼品相赠,男方称"送礼",女方称"送填箱"。    结婚:也叫"娶媳妇"。结婚前几天选择吉日,男方派人到女方送些新娘嫁衣、鱼、肉、鸡等物,名曰"送催妆",以示结婚日期已到,要按时发嫁。男方布置新房,张贴对联和"双喜",请厨师办酒菜。新娘发嫁有尽早之俗,一般有两个男大客,又称"送客";陪嫁女客一名,又称"看轿的"或"称车的",多是新娘的嫂子或妹妹。新娘穿嫁衣,戴花冠,头脸盖着"蒙头红"。下轿后,由两名妇女扶着,男前女后系红绸子,名曰"领红"。踏红毡或红席入门庭,拜天地,入洞房。撒栗子、枣,意为"早立子"。新郎要大口吃鸡蛋,以求婚后生活美好。夜间新郎、新娘同吃"宽心面",喝"合婚酒"。邻里同辈少者或晚辈男女"闹房"。洞房内通宵达旦不熄灯,谓之"长明(命)灯"。新郎新娘合房前,由男方弟弟到洞房送"尿盆"。新郎新娘入睡后,还有人在房外偷听,谓之"听房"。    建国后,婚姻自主,订婚不讲彩礼,结婚不坐花轿。50年代至70年代,多请秧歌队迎送,陪嫁多是镢、镰、锄、锨"四大件",青年、妇女组织送毛主席著作。80年代开始后,结婚多用拖拉机、汽车,嫁妆多是大衣橱、写字台、高低柜、收录机、电视机等。有些困难者,便采取"换亲"、"转亲"等,致使婚后不和或离婚的情况时有发生。   寡妇改嫁:丧夫之妇称"寡妇"。旧时寡妇不嫁称"守节",有"嫁夫随夫,丧夫随子"之伦。如若再嫁,公婆视为不孝,邻里斥为"不守贞节"。改嫁者娘家反对,公婆阻拦,少数改嫁者只好深夜孤身逃出。带走的嫁妆、衣物还不准走大门,须从墙头上递出去。现在寡妇再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城乡已普遍接受。但在个别地方仍有歧视再嫁寡妇现象,城乡老年妇女再婚往往受到子女的非议。    生子养女:城乡居民家庭生孩子谓之"添喜"。男孩称"大喜",大门口挂红(布)子并系上弓箭和大蒜头,意为:"骑马射箭,能打会算";女孩称"小喜",门口只挂红子和蒜头。丈夫先到女方家"报喜",再告之亲友邻居。女方娘家便筹备鸡蛋、白面、小米、点心、红糖、小孩衣服、子等物品,择日到男方家"铰头"。亲友邻里要在"铰头"之前送些鸡蛋、红糖、小儿衣服、长命锁之类,叫"送粥米",以示祝贺。妇女生孩子(头胎)满一个月时,娘家兄弟要接回去住一段时间,谓之"住满月"。母子进门后,娘家人喜气洋洋殷切照应。如多年不生或生几个女儿之后才生一子时,喜庆更为隆重。在婴儿出生百日时,还要穿"百岁衣",也叫"百家衣",意祈孩子"长命百岁"。    祝寿:也叫"做生日"、"上寿"。旧时老人年到花甲便开始祝寿,生日这天儿女及亲友带猪肉、鱼、馍馍等物登门"做生日"。主人宴亲友吃"长寿面",喝"祝寿"酒。宴席丰盛,男女分席,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给老人家做生日切忌间隔,直到寿终。否则子女谓之"不孝",亲友谓之"失交"。现在,做生日之风日盛,年龄开始提前,有的父母四十多岁,儿女就忙着给做生日。    乔迁:也叫"搬家"。邻居亲朋搬家或儿女结婚迁于新居单立门户另起炉灶时,亲友邻里便带着酒、肉、用具等礼物前去祝贺,谓之"温锅"。祝福家庭幸福及邻里和睦。近年来乔迁贺喜之风在城镇和乡村日盛一日。    丧葬旧时人死了全部土葬。婴儿死亡多用破袄一包,弃于"官地"。少年夭折多用箔笆子一卷,埋于自家地头,不入祖茔,故称"少亡林"地。老人丧葬一般是弥留之际即穿寿衣,咽气后,告亲友称"报丧"。儿女穿孝服,拄哀杖,"守灵"。男的剃光头戴孝帽子,用麻纰系住,身穿白大褂子,腰拉苘绳,脚穿白鞋;女的披头散发,头顶白布。谓之"披麻戴孝"。侄孙多数只戴孝帽子,穿白鞋。父母死后,先由长子"指路"一次,然后开始"报庙"、"泼汤",按死者年龄大小和生活状况,泼汤有"三顿"、"五顿"、"七顿"之别。泼汤完毕是"出殡",也叫"发丧"、摔"老盆"。旧时一些高门大户老人丧亡,还要进行"三祭",即门前祭、路祭和林前祭。然后由其儿子手扶棺头,领入墓穴掩埋成坟,称为"领棺下葬"。是日晚,将扎糊的纸人、马、柜、轿、牛等为死人备用之物,抬到土地庙前焚烧,叫"送盘缠"。然后把死者牌位由儿女扶鞍上马(谷草),焚烧时死者长子喊着"指路词"再次指路,由其侄或孙子念"路引"。父母死后,儿女不分辈份大小逢人便磕头,有"死了爹娘矮三辈"之说。接着是"三日坟"(也叫圆坟)、"五七坟"。五七坟过后,其长子要到亲友家"磕头谢纸",以谢送纸者。然后是:"一个月坟"、"百日坟"、"头年坟"、"二年坟"、"三年坟(也叫忌日坟)"。接着换孝(二年白,一年青)。上"十年坟",一般是"十年坟九年上"。女儿只上头三个忌日坟,其余忌日坟由儿子上,每年一次,风雨无阻。1977年4月,全县推行火葬,革除土葬,当年火化尸体2597具,火化率为65%。1989年火化率上升为95%。"白公事"仪式从略,费用大减。人去世后,子女只穿简单孝服或佩戴黑纱,火化后将骨灰放入村纪念堂或埋入祖茔,多不留高坟头。但目前,除城镇和公职人员实行火葬后子女佩戴黑纱外,乡村发大丧、出大殡的现象日渐增多。"纸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档次越来越高。有些丧户虽然实行火化,但骨灰带回家后仍装入棺材,砌坟、堆筑坟头,不仅礼仪照旧,而且铺张浪费现象日趋严重。    称谓亲属称谓:父亲的爷爷称"老老爷",父亲的奶奶称"老奶奶";父亲的父亲称"老爷",也有叫"爷爷"的,父亲的母亲称"奶奶";父亲的姑称"姑奶奶",父亲的姑夫称"姑老爷";父亲的兄称"大爷",弟称"叔",其配偶分别称"大娘"和"婶子";父亲的姐、妹称"姑",其配偶称"姑夫"。父亲的外祖父称"老姥爷",父亲的外祖母称"老姥娘";父亲的舅称"舅老爷",父亲的妗子称"舅奶奶";父亲的姨称"姨奶奶",父亲的姨夫称"姨老爷"。称父亲为"爷"、"爹"、"大大"、"爸爸",称母亲为"娘"、"妈妈"。妻在婆家随夫称。母亲的爷爷称"老姥爷",母亲的奶奶称"老姥娘";母亲的父亲称"姥爷"或"外姥爷",母亲的母亲称"姥娘";母亲的姑称"姑姥娘",母亲的姑夫称"姑姥爷";母亲的兄、弟称"舅",其配偶称"妗子";母亲的姐、妹称"姨",其配偶称"姨夫"。母亲的外祖父称"老姥爷",母亲的外祖母称"老姥娘";母亲的姨称"姨姥娘",母亲的姨夫称"姨姥爷"。丈夫在岳父家随妻称。    社会称谓:对年纪大的称"大爷"、"大娘",对年纪相仿的称"大哥"、"大嫂",对年纪小的称"兄弟"、"妹妹",现在一般称"同志"或"师傅"。   交往境内居民注重邻里亲友交往,而且热情好客。邻居和亲友疏密远近,在能否经常走动。邻居之间的来往多是"碗换碗",亲友之间的来往多是"箢换箢",有"邻居碗换碗,亲戚箢换箢"之说。遇上"红"、"白"公事,打墙盖屋或有病灾,戚朋友一齐帮忙,历来是"打墙盖屋邻帮亲助"。在农村交往中,邻里和睦有时重于亲戚来往,一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二是有事就近帮忙方便。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亲友来往多了被视为关系密切,时间长了不走动就等于"断了亲戚",故有"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的说法。   亲友登门,若事先有约,主人要在客人将至时出门迎接。入屋后让客人坐上首,主人在下首或一旁陪坐,递烟端茶皆离坐用双手,客人也双手接过。喝酒开始,先给客人斟酒,端起酒盅时让客人先饮,过去有"先喝为大"之俗。现在为让客人喝足,主人有时带头先喝,谓之"先喝为敬",多数为同时喝。为让客人多喝酒,还弄出一些名堂。总之,客人喝不足,主人不放过。客人告辞时要向主人道谢,主人将客人送到大门外或村头。外出做客要衣冠整洁,举止言谈不要失礼,一旦酒足饭饱就应抓紧返回,好"客走主家安"。

西瓜君要出现了(2014-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