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二)

家乡区县: 甘肃省宁县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 - 民俗文化亮起了陇东一片天

庆阳举办香包民俗文化节,受到了广大的民间艺人、民俗专家的热烈拥护和热情支持。2002—2004年,连续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庆阳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积极成果。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效果是逐渐明晰起来和被更多的干部群众所认识所理解的。

——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

香包节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使原生态的庆阳香包、刺绣、剪纸、道情皮影、民歌等传统民间文化形态得到了完整的存续和保护,并掀起新的工艺美术创新创作热潮。“庆阳民俗文化”成为21世纪庆阳发展的关键词之一,挖掘开发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被高度重视起来。

——香包节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士领略了庆阳的美丽神奇。

庆阳老区办节会,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薄一波赞誉“庆阳香包甲天下”,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以征集香包节节歌为契机,开展的新民歌创作演唱活动,涌现出了《美丽神奇的庆阳》、《荷包飘香》、《欢迎您到庆阳来》等优秀歌曲,进一步推波助澜。

尤其连续三届香包节,庆阳获得了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环县——道情皮影之乡、温泉乡公刘庙——华夏公刘第一届、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使庆阳增加了11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在第二、三届香包节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庆阳市贺梅英等48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马秀珍等63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还命名170人为庆阳市工艺美术大师。建立了弘扬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人才队伍。

通过节会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和获得的11项全国性命名,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的知名度,通过民俗文化的展示,使更多的人们对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庆阳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香包节扩大了庆阳的对外开放,成为对外合作交流的有效载体和招商引资、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平台,成为庆阳走向世界的桥梁。

香包节的举办,活跃了商贸市场,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了消费。尤其是每届香包节进行的重点活动——项目洽谈与招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工作,对市直各部门、各县(区)的项目工作是一次检验,对企业项目合作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机遇。每届节会均实现项目签约资金数十亿元,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举措。

——香包节有力地促进了庆阳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繁荣了文化艺术事业,带动了庆阳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以“庆阳五绝”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并带动了草编、戏剧脸谱面具、戏剧服装、根雕、艺术壁挂、石雕、泥塑等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创作和文化出版业的繁荣,掀起了全市的文艺创作热潮,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持续不断。创新了文化工作机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文化部门的具体工作目标。建起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了旅游业发展和商贸繁荣。尤其是香包节强化了城乡居民的市场意识,初步形成5万人香包刺绣文化产业大军,办起了一批香包刺绣龙头企业,对促进再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起到良好的作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一个香包节办成这样的气候,许多民俗专家称赞“庆阳了不起,庆阳的香包节了不起!”

——香包节促进了全市的城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以办好节会迎嘉宾为契机,近年来世纪广场、世纪大道、周祖森森公园、农耕民俗文化村、双塔森林公园、潜夫山公园、秦直山庄、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华池体育馆、各县城的文化广场等一批城镇基础设施和面向市民的文体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纷纷建成。围饶节会开展的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及市容整顿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成千上万的市民在从事民俗工艺品制做过程中增进了艺术素养,陶冶了情操。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整体提高,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香包节催生庆阳文化驱动发展战略。

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对加快庆阳发展带来了许多有益启示。使庆阳人对发展文化生产力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香包节凝聚了庆阳人心,增进了庆阳人的差距意识和团结进取之心,激活了庆阳人气和图谋发展的士气。庆阳人已经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先进文化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大有作为,发展文化事业意义深远。2004年,新一届中共庆阳市委领导班子已把办好香包节上升为“文化驱动”的全面发展战略,民俗文化产业初具雏形,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备受重视。中共中央侯补委员、中共庆阳市委书记黄选平提出了“一黑(石油、煤碳)一绿(绿色农业)”作支柱,特色文化唱大戏,开发“一黑一绿一文”三大产业,重点建设陇东能源石化基地、农畜土特产品生产加工创汇基地和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为重点的旅游胜地的发展战略定位,确立了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具体目标。全市人民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 - 香包节正在成长为全国性民俗文化艺术节会

全国的节会如雨后春笋,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创办两三年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效果,这样成功的先例在全国不多,对一个封闭而落后新建市来讲更
是难能可贵。这样的局面应该倍加珍惜,尤其对一个尚属幼龄的地方性文化节会更加应倍加爱护。一件事若有了好的开端,就是贵在坚持,在不断完善提升思路的同时坚持使其取得最大最终的成效。庆阳人应以理性和发展的态度,更有耐心地认识香包节,看待香包节,坚持把香包节办好。节会的意义决不止于节会本身,她昭示着一种发展理念,她展示着一种文化形象,更体现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导向和服务水准。应该坚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随着庆阳老区的发展,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会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民间传统节会,会发展成为全国性和世界性的更有影响的中华民俗艺术大荟萃的特色节会。

节会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在于不断提高艺术品味、丰富文化内涵、扩大参与范围和增强吸引力。节会创办伊始,各级政府的推动支持是应该的。随着节会的不断成熟,节会本身就会创造许多商机,便完全可以靠市场运作来实现节会的各项目标。节会活动的筹办者还应进一步提升组织策划理念,加强市场运作的筹划能力。

香包节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除了强化自身特色和不断提高服务水准外,还应走与全国重大节庆活动联袂嫁接的路子,并争取作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永久举办地或主要举办地。

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以及城市交通、接待服务设施的完善是举办全国性大型节会的必要条件。办好节会的需要也迫切要求庆阳市加快全面发展,逐渐做到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人来庆阳,看庆阳,逗留在庆阳,发展在庆阳,使他们在庆阳看头多多,玩头多多,享受多多,收获多多 。

香包节还促使庆阳决策者提出了在庆阳香包刺绣的基础上发展“陇绣”产业的概念,要经过不懈努力使“陇绣”能与中国的苏绣、湘绣齐名,使作为北绣的“陇绣”以独特的“雄风雅意”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独树一帜。这也是庆阳人的气魄。庆阳人探索着,大步地前进着。

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 - 庆阳老区的明天

勤苦的庆阳人民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勇的庆阳老区人民在中国的革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一页,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史册,老区精神将世代相传;无私奉献的庆阳老区人民象当年支援战争前线那样支持共和国工业长子——陇东石油基地的建设,同样也为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庆阳人民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不能说庆阳人民不聪敏。庆阳,这片古老的热土,作为十三朝古都长安的衣带裙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她本应富裕起来;作为中国革命的摇蓝之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庆阳老区人民本应过上富足的生活;作为“陇东粮仓”,也应该早日富裕;作为石油资源富集地,庆阳完全可以富足。但由于自然、历史、体制、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庆阳仍然是一个落后地区,也仅仅是刚解决温饱不久,城乡仍有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还有许多人缺水少医,还有许多孩子因经济原因辍学。庆阳人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在任何情况下,埋怨历史是无用的。小进即满,安于现状是无为的。在图谋发展的问题上,庆阳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身,奋力拼搏、抓住一切机遇,才能继续保持永往直前的革命传统和与时俱进时代气魄,才能取得大的发展。

目前评论举办香包节成效的大小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香包节给处在典型的封闭地域的庆阳人提醒了些什么,提出了哪些新课题,在图谋发展上有哪些启迪。显然,不扩大开放,就不能发展。不整合和充分挖掘利用优势资源,就不能加快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发展的信念,凡是看准的有利发展的事情,就要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创新,毫不动摇地坚持做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直到获得最大的成效。

萧悦(2014-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