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位于凉州城区东南隅,坐北向南,由三部分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院。占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98米,东西宽152米,占地面积30096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壮,明清之际被誊为“陇右学宫之冠”,是凉州文人墨客的祭祀孔子的圣地,是目前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
武威文庙 - 历史
据《凉州卫修文庙暨儒学记》碑载: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1437-1439年),后经明成化、清顺治、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的重修扩建,逐成一组布局完善的建筑群,迄今已有五百余年。该庙目前只有东、中两组建筑,现儒学院已毁,其南面的忠烈祠和节孝祠尚存,明伦堂、存诚、敬德二斋及前后附属建筑已经无存。
武威文庙 - 建筑
现东边的文昌宫以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戏楼,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牛公祠、刘公祠。文庙西以大成殿为主,前有伴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有灵星门、戟门,左右有名宦、乡贤祠。文庙原设有正门,面南而开,但最南端被一堵称“万仞宫墙”庄重稳健的影壁所隔,由于数百年来凉州一直未出状元,所以开正门之事也就搁置至今。影壁两侧各开小门,朝东的叫“义路”,往西的称“礼门”。由“义路”进入庙院,影壁北面是半月型的拌池。池上架一座石料拱桥,名“状元桥”。棂星门是明正统时建筑的一座木质牌桥,四柱三间,翘檐飞角。穿过棂星门,就可看到戟门,戟门两侧是乡贤、名宦祠,为供养地方贤达和清官牌位的地方。戟门是大成殿近前的一道门,大成殿建在宽阔的石筑台基上,雄伟而壮严,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大有至圣至尊的气派。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三宽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顶置九脊,鸱吻螭兽俱全,脊皆以缠枝莲纹砖砌筑。正脊中设桥形小珠。屋面尽覆琉璃筒板瓦。檐下为五铺作双抄双平昂。柱头、补间铺作华丽,棂格隔扇、腰华板、裙板等皆有简单雕饰。周围绕以回廊、高台基,大有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殿内迎门原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于的画像,旁立着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大成殿之后的尊经阁,是两层土木结构楼,重檐歇山顶,坐落在高达2米的砖包台基上,是武威现存最高大的古代重楼建筑。阁周绕以回廊木栅栏。顶部三重翘角上均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叮铛,为沉寂的庙宇增添了些许生气。大成殿东侧的桂籍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自成一组,为文昌宫。内有过殿,左右设耳房供道士居住。过殿之后,魁星阁与桂籍殿遥相呼应。
武威文庙 - 特点
武威文庙内古柏参天,古朴静雅,富有我国建筑庄严雄伟的特点,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为世罕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武威市博物馆设于庙内。《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古迹名腾辞典》、《丝绸之路辞典》、《丝绸之路文化大辞典》、《甘肃大辞典》、《凉州年鉴(2008)》收有辞条。
武威文庙 - 武威文庙与西夏碑讲述多彩地域文化
武威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与规模宏大的曲阜孔庙相比,武威文庙就显得略小而精致。武威文庙素有“陇右学官之冠”的美誉,据传最早建于前凉或西夏时期,碑宰复建于明正统二至四年。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原由文昌宫、孔庙和儒学院三组建筑构成,现存文物4.4万多件。文庙内最吸引视线的是44块主题不一的牌匾和结满红色绳结的状元桥。
武威文庙 - 景区亮点:
武威文庙是一组造型雄伟的仿皇家宫阙建筑群。被称为国宝的铜奔马,出土于武威雷台的张将军墓,收藏于文庙,专家鉴定为东汉时期的文物,距今已跃进1600多年的漫长岁月。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身长45cm,昂首嘶呜,奔驰向前,为了显示奔马的神勇、古代工匠大胆想象,让支撑铜马全部重量的一支后蹿踏在展翅的飞鸟上,其它三足腾空而起,既展现了奔马风驰电挚的神速,又巧妙地利用飞马的驱地,使奔马腾飞中保持相对和稳定,喻动于静,动静结合,不仅造型生动,制作精美,而且完全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之极品。今天这支有着稀世珍宝美称的铜奔马,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旅游标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