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苏武庙

家乡区县: 武威市民勤县

民勤县苏武山上的苏武庙,最早建设于何时,明《镇番卫志》记载“为前朝所制”。前朝前到何时,有唐诗为证。
盛唐诗人高适在《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事案河西陇右幕下诸公》中写道:“浩荡去乡县,飘飘瞻节旄。扬鞭发武威,落日至临洮。”浩荡,描写的对象就是诗人出发地民勤(武威属地)“白亭海”(唐朝时候,潴野泽休屠泽的称谓)地区浩淼的水势和辽阔的草原。瞻,景仰之情跃然纸上,显然是去瞻仰借代修辞“节旄”所特指的苏武庙。100年以后的温庭筠写了一首咏史的诗《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诗中不但详细描述了苏武庙的古老,还明确指出了苏武牧羊的自然环境和具体地点“塞草烟”“陇上”。庙宇可以随心所欲建到什么地方,但是“羊归”何处,却不能凭空臆造。苏武牧羊“陇上”唐朝人已经有了定论,无须我们后人再去争论。明朝所制的《苏武山铭》的内容和语句大都是仿写了温庭筠的《苏武庙》。
实质上,这一事实,早在《汉书•李广苏建传》里面已经写得再明白不过了。先是“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19年后“言武等在某泽中”。可见,苏武并非被严格控制在某一个固定的“北海”19年整,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匈关系的缓和,逐渐宽松起来,牧羊的地点也由原来的“北海”,迁徙到了“某泽”,并且让苏武的下属随员也回到了苏武身边。期间单于的弟弟於革干王、单于的公主、李陵的妻子还亲自赏赐给苏武牛羊和生活用品,甚至奴仆。“(於革干)王死后,人众徙去”,“苏武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生活并不是十分凄苦。原因是汉朝和苏武等使者、匈奴和致力于民族团结的匈奴人士,为和解民族矛盾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和艰苦卓绝的努力。而只有这样,才能够出现双方互相交换使者、苏武等为和平事业不辱使命、忠贞不渝的名人公德圆满的结局。
有史学家考证认为,最早的苏武庙,是曹操在迎接蔡文姬归汉续写《汉书》、途径武威郡苏武牧羊故地时,有感而为的。至于明清时期武威人、民勤人的关于苏武牧羊在民勤的诗词歌赋铭文,则不胜枚举。

小情绪坏了心情(2014-05-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