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昆十字花绣,因以“挑”为主体的平面造型工艺,俗称“挑花”。在灵昆岛上有过辉煌的“业绩”,“女儿会说话,先教十字花”,挑花是灵昆妇女的“立身之本”和“传家之宝”。十字花绣品在“七艺节”上登台亮相,成为瓯越文化的一部分。
十字花绣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传入灵昆。妇女在做新衣时,在容易磨损的袖口、裤脚边等处叠成双层,来回缝上对称的十字双针,既美观又耐穿。后来绣在肚兜、台布、围裙、鞋面、床额、枕套、手帕上。图案大多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凤戏牡丹”、“双龙抢珠”、“鸳鸯戏水”、“猴子滚球”等题材,同时还绣上“吉祥”、“如意”、“长命”、“富贵”等字样,给人一种立体的、浮动的视觉欣赏感。通过她们手中的十字花绣品,反映出灵昆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朝后期,温州与国外交流日渐密切,十字花绣很快引起来华人士的极大兴趣,他们将其带到欧洲,进入皇家,受到欢迎。19世纪20年代,外商爱利勃和永嘉黄启文父子在温州创办了6家十字花台布批发局,从此十字花绣走出国门。
新中国成立后,十字花绣品能出口创汇,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温州市民政局、妇联、劳动局联合组织成立了花边管理委员会,先后创办了温州地区花边厂和温州市花边社,十字花绣的加工点遍布市郊与乐清、永嘉、瑞安、青田等县。1957年温州市花边社在灵昆设点,派来香钗为负责人,挑选23名能手为组长,全岛4000多名妇女投入挑花。1980年6月,在温州地区花边厂蒋锡淼等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了灵昆花边社,林仁钏为负责人。这一年是温州十字花绣的鼎盛时期,年成交额高达1.76亿元。
改革开放后,东西方文化再次交融,致使十字花绣的风格再次产生较大变化,题材更加广泛,色彩更加丰富。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快速,就业门类多样,因而绣工流失严重。另则,由于审美越趋时尚,对传统的十字花绣渐渐冷漠,产品滞销。因此,温州地区花边厂改产运动服,依靠挑花收入的妇女纷纷“转业”,灵昆花边社到了“山重水复”的困境,亟待盼望“柳暗花明”的胜景。
十字花绣以抽纱类纯棉线为原料,纯棉线要经过染色,材质柔软、光滑细腻,保持自然绿色特性。
十字花绣制作流程:
第一部分由厂方完成。
设计:根据订货的规格放样、翻样,并设计新的花样。
挑样:根据设计试样,测算成本。
配线:配制用线量,和染色相连。
按样挑花:要看布料,分品种。布料有双经、细布、格子布等。细布有5纱、6纱、7纱之分。双经、细布是挑纱,格子布挑格。
品种分五占、七占、九占、十三占和十七占。五占是四方,七占、九占、十三占称被单,十七占称大被单。挑五占折成四方,在中心位置挑一针,照直挑14或15针,确定花样位置,照花样挑成一朵花和叶、枝、藤。挑九占在角头挑一朵花,四个角4朵花,再挑叶、枝、藤。再对折确定中心位向两边分,挑中间花、叶、枝、藤。
要求落针点准确,力度均匀,针法严谨,排列整齐,平整流畅,作品风格清新,古朴优雅,生动形象。绣品的反面则要求针脚线平行、整齐。
洗烫:对产品进行洗涤、上浆、整烫等。
从2005年开始,灵昆镇上岩头村倪立芬等妇女从外地或书店“引进”图案、线、布,用传统针法创造性地挑出了“万里长城”、“八骏图”、“福娃”等多幅高雅工艺品,引起了十字花爱好者的浓厚兴趣,纷纷效法,各显神通,“挑”出的产品五花八门,并当作艺术品悬挂厅堂,寝室或赠送亲朋好友共同欣赏。
如今岛上又冒出多家“十字花绣”店,品种多样,玲珑可爱,除销往温州地区、港澳台外,还走进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可见其生命力经久不衰。这一植根于温州民间的传统工艺,不仅有希望得以保存,而且显露出重新焕发的绚丽光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