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友王琼皎——户县草堂寺3

家乡区县: 西安市户县

5 风景介绍


鸠摩罗什舍利塔
罗什卒年,史无定说,概而述之,有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卒,寿七十之说;有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七十之说;有建元十三年鸠摩罗什十四岁,建元十九年人关,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五十之说;有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八月二十日卒之说。数说之中,当以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七十之说最为确当。鸠摩罗什卒后,以火焚尸,名为“荼毗”。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烂。后将其舍利葬于草堂寺内,是为鸠摩罗什舍利塔,又名“八宝石玉塔”。明代赵蛹所著《石墨镌华》卷七《游城南记》载:“高冠谷之西,则草堂寺也理论,有鸠摩罗什葬舍利石塔,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日人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也载:“距草堂寺”西方数十步薮丛中之一小堂内,安置鸠摩罗什之舍利塔。”又说:“其亭已于数年前改筑,非宋代物矣。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据云此石为西域所贡。现塔高二点四曰米(《长安史迹考》)作七尺八寸,合二点六米;康寄遥生记为七尺五寸,合二点五米),塔的最下层为方座,之上是圆台,周围阴刻已漫灭不明;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圆台之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刻云朵浮雕,精妙异常。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龛;前刻门扉状及锭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纵刻格子;正东面有人阴刻题名,内容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乙权邦彦口口口口亲来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作者注)大士人东土,姚秦喜伏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诸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正西面刻有“孙阳来”三字,靠后的左右二面,有类于前述靠前二面纵刻格子;背后(正北)一面阴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字。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有阴刻供养人像;盖上的多层宝珠,近代以来已有变化。《长安史迹考》记为三层,“殊属精致,历经千余年未受风雨之侵蚀与兵乱损伤,J完整如新,倍觉可贵”。《重修户县志》云:太平天国革命I期间,“塔顶毁于贼,寺僧以山石补之”。如果户志所记确月实,则足立喜六先生所目击之三层宝珠即为寺僧所补者
后来,所补之宝珠又被掀掉,以致最后失踪。塔顶的失而复补,补而又失,这当是史载塔高不一的原因。
鸠摩罗什舍利塔是否建于后秦,史有争论。《长安史迹考》认为:此舍利草堂寺塔并非后秦所建,而是“筑于罗什寂后三四百年之间”。其理由有三:首先,盖下阴刻佛像为六朝以来所流行者,但缺乏六朝时的简朴特点,又不如初唐之雄丽,而且显得繁琐;其次,云台上的山形,与西安碑林中唐玄宗《石台孝经》碑冠上的山形完全相同,蔓草模纹的浮雕也与该碑所刻者为同一形式,但不如后者雄壮;最后,此塔的浮雕与会昌元年所建玄秘塔碑冠上之云状浮雕颇多一致之处。这种分析似属可信。从塔铭冠以“姚秦”二字来看,显系属于他称,塔非姚秦时所建;又唐代以前除《魏书·释老志》谈到“于旧堂所,为建三级浮图”外,其它史志诗文中也没有关于鸠摩罗什舍利塔的片言只语。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上述论说的一个补充。新塔可能建于魏塔的原址。
新近出版的《关中八景史话》沿引某史称:“寺院内的舍利塔也可能是唐定慧禅师宗密的舍利塔。”这就距离事实太远了。实际上,宗密的青莲之塔就建在其灭度的地点——兴福塔院内,证明有三:王漠陂《游南山记》载,匡鞋寺门外,“诸峰苍翠如画,东南林薄中,有唐圭峰禅臣膊塔”,此其一。《草堂辩正大师奥公僧录塔铭》中说:奥公死后,“葬于寺之南,依圭峰而起浮图”。这里的“圭圭峰”,非是山名,而是指“圭峰禅师青莲之塔”,此其二,解放以后,康寄遥先生曾亲见圭峰禅师塔,塔名为“圭峰宗密定慧禅师青莲之塔”,并考证此塔建于唐代,“原物石质逊于什师塔,但形式相似,高约七尺,当建于兴福塔院内,后来久在露地,风雨剥蚀,原刻石上的阿弥陀经文,现只余数字”。此其三。笔者实地调查中,群众也说的确有两个紧挨一起的青石塔(上文已有所述),与奥公碑所记是吻合的。
烟雾井
烟雾井位于寺内西北角靠围墙处,东南紧挨竹林。烟雾井俗谓“龙井”。相传井下有一巨石,石上卧一蛟龙,早晚呼气,从井口冒出,遂成“烟雾”。此外又有人说,草堂寺自古以来佛事兴盛,进香拜佛的人不计其数,以致于香烟升至高空,与山气聚合,遂成“烟雾”。随着严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前两种说法不过是作为,美好的神话传说来接受而已。草堂烟雾的成因合乎科学的解释是:由于关中一带地热资源丰富,地热在运动的过程中,沿地壳的岩缝冒出地面,升至高空,遂成烟雾。后来,由于地热改道运动,烟雾井于是便再也无烟雾了。
据说,当年每当落日沉人终南山之时,烟雾腾空,蔚月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多呈淡淡的紫色;周罐躐嚣漂十笔;二笔鬻月彩。又由于这一带的终南山奇峰突兀,重峦叠嶂,山钟其灵,水毓其秀,修竹掩红墙,苍松映朱阁于是乎居名区之首,列八景之中,名曰“草堂烟雾”。对此,清代朱集义有一美唱,有道是:
烟雾空蒙叠翠生,
草堂寺草堂龙象未分明。
钟声缥渺云端出,
跨鹤人来玉女迎。
《甘亭十二景》诗刻中,《草堂烟雨》亦为其一,诗云:
烟雨空蒙障草堂,昆卢古刹现毫光。
一乘慧业超千界,万斛明珠照十方。
炉篆氤浮岚雾合,林岩香散野风凉。
回廊细读圭峰纪,遥忆当年翰墨场。
明代巨钟
1956年时,草堂寺有巨钟二口,一为元钟,较小,今已无存;二为明钟,1956年大修中,在内院门外东侧建亭置之,与圭峰碑亭对称。2000年移置新落成之钟楼内,原亭内换置《僧肇碑》。明钟铸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重二吨,高二点六米,口径二点二米,顶部吊环周围开六大圆洞,钟身铸有阳文施主名姓,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一圈饰以浮雕龙风狮子图纹,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多至今完好,清晰可赏。明钟俗称“挂不起来”。据民间传说:当年,为铸这口钟,寺僧出外化缘,老百姓有施铁的,有施钱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一贫妇,双亲亡丧,丈夫新逝,膝下尚有一儿,孤苦零丁,家无余物。她噙着泪对化缘和尚说:“我家既无铁,亦无钱,炊断已有好几天……”说话间,儿子饿得慌,哇哇地又哭了起来。贫妇心烦,有意唬儿子,便对和尚说:“师傅不嫌,就把这娃带走铸钟吧!”儿子的哭声嘎然而止,和尚也默默地转身走了。钟铸成后,挂起来一敲,那声音尖厉凄凉,似儿唤娘。僧俗皆嫌这钟声难听,从此放下,置于地上,无人再撞。当然,这仅仅是一则民间传说。至于钟声音质不好,这无疑与铸造技术有关。


皎子(2014-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