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仙游寺

家乡区县: 福建省仙游县

仙游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拆建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仙游寺(亦称南寺),河北名中兴寺(亦称北寺)另一寺已于宋以后的战乱中损毁。明代英宗正统六年(1441),仙游寺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修复扩建,易名普缘禅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康熙二年(1663)募捐重修寺院,恢复仙游寺的原名,乾隆、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再次修葺。
仙游寺现存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正殿两侧有耳房,东西两侧还有厢房20余间,殿前有一口明代铁铸大钟。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塔身七层,通高35米,底层每边长8.7米见方。法王塔的塔檐由十三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各层正南面各有一券门,塔刹已毁。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法王塔的北面20米处,有一石条砌筑的明代喇嘛式逼水塔,四方形塔座,覆钵形塔本。在正殿东面40米处,有一石彻喇嘛式普通塔,四方形石座覆钵形塔身,塔刹基本完好。
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应举考试及第,奉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黑河北岸的中兴寺,原有殿宇20余间。正殿东南面的3间大房,有清代道光年间书写的“苏公藏书处”匾额,传为宋代苏东坡读书处,现已毁殆尽。
仙游寺地势险阻,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都曾屯兵于此。

Elina_斐(2014-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