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创作的背景

家乡区县: 临沂市兰山区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那个)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那个)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听着当地村民熟悉而动听的演唱,看着面前的奇山、怪石等无限美好的风光,仿佛回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全体将士听到这首动听歌曲而鼓起斗志,与敌人奋勇抗击的景象。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当时,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借助当地的花鼓调创作了初期的《沂蒙山小调》,后在流传中经过多次加工修改,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沂蒙民歌,“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民歌报道组不顾旅途的疲劳,驱车前往费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采风。白石屋位于沂蒙山区的费县,分上白石屋、下白石屋两个自然村。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带曾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后勤机关经常活动、驻扎在这里的一分校、《大众日报》印刷所都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至今遗址犹存。
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正是依托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在这里潜心创作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也正是借助于这种隐蔽和幽静的环境,《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在《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当地政府在该村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型花岗石石、上刻着小调原词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纪念碑名。
《沂蒙山小调》创作的背景是这样的: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虽然贫穷、偏僻,但群众基础好,且隐蔽、安全。当年,抗大一分校在这一带工作、学习,文工团就驻在这个村里。《沂蒙山小调》就在这时由两位年轻的文工团员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曲调是他们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 歌曲一经传出,便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建国以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成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唱红了沂蒙山,风靡齐鲁大地,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
上世纪80年代,山东歌手王世慧3次进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沂蒙山里的农民歌手宋秀莲,唱着这首歌在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获得无数掌声,这首歌还被选入中学音乐课本。

西瓜君要出现了(2014-06-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