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端午节

家乡区县: 浙江省宁海县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这是宋代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师》的诗,节日风情,跃然纸上。

端午来临,榴花似火,预示盛夏将至。

角黍即粽子,魏晋时就有此名称。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说得更具体。文如下:

时珍曰:“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黍去皮叫黄米,比小米大些,有粘性,称角黍,可见早期的粽是用黍裹的,后来才改用糯米的。

端午节赏榴花、插蒿艾、吃粽子,是节日的民俗特征。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因有两个五重叠,亦叫重五节。端午本作端五,端是初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可是每个月都有初五,为区别起见,把农历五月属午的地支算法“午”换上,让“端午”成为五月独有的日子。

端午时节,天气阳和,故亦称端阳。元代欧阳玄《圭斋集》有“五月都城犹衣袂,端阳蒲酒新开腊”句。“犹衣袂”表明气候适宜,尚未大热。宁海的端午气候民谚有“吃了端午粽,寒衣远远送”,说明天要炎热;“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说明还得防寒。这一正一反,正指出了端午的复杂气温,不过,其趋向是向炎夏发展。

端午时节,日子放长,太阳居中天位置,唐宋以来又称为天中节。宋钱塘人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就用“五月五日天中节”称法。在宁海,也有天中节之称,解放前人们在端午过节时,要请道士先生书一道符箓,写上“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贴在自家中堂上祛毒辟邪。

此外,端午节亦称午日,与地支算法有关;艾节,与插蒿艾有关;蒲节,与插菖蒲有关;等等。

端午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总体来看,可分为先秦与秦以后两个阶段。

先秦时期,沿袭着古代图腾崇拜,把五月五日认作龙的生日,是祭龙的日子。浙江古越族奉的就是龙图腾,所谓“断发文身”,就是模仿龙的形象,证明是龙的子孙。然而,更多的是把五月五日看作恶月恶日,诸事不吉。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出生在五月五日,被他的父亲丢掉不要,好不容易才拣得一条命,后来成为著名的拥有食客三千的孟尝君。这种恶月恶日的说法还影响到后代,东晋猛将王镇恶,随高祖征战所向无敌,为一代名将,就因为出生在五月五日才取上“镇恶”这个名字。直到解放前,宁海民俗仍然把出生在五月五日的人,一概列为“八字命硬”之列,男的尚可,女的就会使求亲者“退避三舍”了。

秦以后,端午节成为岁时中的重要节日,主要是它与历史名人对上了号。说法大致有四:

一是纪念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大诗人屈原,此说流传最广。今天,汨罗江下游的玉笥山上,有屈子祠,还有取自《离骚》得名的骚坛,取自《涉江》“众人皆醉我独醒”得名的独醒亭;汨罗山下有屈原墓,供人凭吊、瞻仰。

二是纪念春秋时期被火烧死的介子推,此说流行在曾是晋国的山西一带。据历史记载,介子推被火烧的一天是清明节的前二日,已被定为寒食节而广泛纪念。

三是纪念五月五日被害,尸体装在皮袋里被抛入钱塘江的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的大忠臣,受吴越之邦的人民爱戴,此说自然风行于曾是吴越之邦的江苏和浙江。

四是纪念五月五日为救父投江的东汉孝女曹娥,浙东的曹娥江也因此得名。曹娥投江救父,年仅十四岁,精诚所至,据说几天之后,曹娥竟抱住其父浮出水面,脸色如生,此说盛行于浙东一带。

种种传说,各执一词,由于龙舟竞渡活动的开展,端午节便为屈原和伍子胥分享了。

龙舟竞渡活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而从祭祀衍化为端午节民俗,则是从纪念屈原开始,大约始于汉代。在荆湘楚地,屈原投江,百姓得知划船去搭救,从而发展为龙舟竞渡。在吴越,人们认为伍子胥死后为涛神,端午节是他的死忌之日,要回来看看乡亲们,于是人们便驾舟去迎接这位涛神,把这五月五日也叫作“迎涛日”,由此形成了龙舟竞渡。

据《南唐书》记载:每年端午节,郡县村社龙舟竞渡,官府用彩缎奖励快速的龙舟,胜者加奖银碗,名叫“打标”。浙江端午节龙舟竞渡,规模更大,有北钱塘,南瓯江,西富春,东滨海,一声鼓响,龙舟齐发,两岸欢呼,鞭炮不绝,声势浩大极了。

端午节的节日主食是粽子——角黍。据南朝梁浙江吴兴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的一个传说: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欧回的人,有一天见到一位自称是三闾大夫的人,告诉他每年人们在端午节投入汨罗江的祭品,都被蛟龙抓去吃了,希望以后把祭品用楝树叶包起来,再用五色丝线缚住,蛟龙就不敢抓吃了。经此一说,人们在端午节就照着说法裹成了粽子(角黍),缚上五色丝线,投到江中去。端午节也就有了吃粽子的民俗,并且跟纪念屈原连在一起了。

端午节的另一内容是祛毒辟邪。祛毒是祛“五毒”,即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和蛇五种毒物;辟邪是祛除鬼魅。

  据《夏小正》记载,在三千多年前的夏代时候,就有端午去野外采药解毒的习俗,后来演变为采蒿艾,插在家门上,叫做“插艾”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有“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之说。把蒿艾扎成人样禳毒,后来又改为扎成旗样禳毒,叫“艾旗”。据说在唐末时,又在门户上增加了用菖蒲制剑插在另一边叫“菖蒲剑”,与“艾旗”共同禳毒辟邪。蒿艾与菖蒲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有驱除蚊蝇、提神消毒的作用,倒颇合科学道理。

端午插菖蒲,在宁海有一个感人的传说:

说是黄巢反唐,端午这天杀到宁海城,见一妇女背上背着一个大小孩,手里抱着一个小小孩,拼命往前逃,逃不动了,竟然抛掉手中抱的小小孩,又没命地逃。黄巢命手下士兵追上去捉住她。黄巢责问她为什么欺小爱大,抛掉小的,保护大的。这个妇女回答是:大的是哥嫂的儿子,哥嫂已在离乱中死了,剩下这根独苗,小的是自己的儿子,丈夫出了远门,没了儿子,回来还可以再生孩子。黄巢听了十分感动,见近处桥下长着一丛菖蒲,便走过去用刀尖挑了几株上来,递给这个妇女,说:你回家去把这菖蒲挂在门户上,我叫士兵记住这个记号,不来杀你。这一来,宁海城里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插上菖蒲,黄巢的队伍开走了。从此,宁海城乡端午节都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状,与蒿艾对插在门户两边,还配上一副门联: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辟邪,自中唐以来,在这天挂钟馗像,据说与唐玄宗有关。当年唐玄宗患上恶性疟疾,在端午节梦见钟馗吃鬼,醒来疟疾就好了,他叫画家吴道子照他所说的形状画出钟馗像,下令在宫廷、在全国每逢端午节,都要悬挂钟馗像驱鬼辟邪。

端午节要喝雄黄酒和蒲酒,蒲酒就是菖蒲根泡的酒,最流行的是雄黄和菖蒲根合泡的烧酒,名堂就叫雄黄酒,也叫雄黄烧酒。端午的中午,家家户户喝过雄黄酒后,要在室内外角角落落喷洒雄黄酒消毒祛邪。雄黄是含硫化砷的矿物,有毒性;能解虫蛇等毒。蛇最怕雄黄,白蛇娘子就是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才露出原形的。宁海旧俗,端午节要给孩子喷洒雄黄酒,在孩子的囟门、耳孔涂雄黄酒,额上写“王”字,说是真虎的额上有“王”字,孩子在端午节用雄黄酒写了“王”字,就会像虎一样健壮。

端午节佩香袋。宁海旧俗,节日前夕,当地的中药铺把用香草、白芷、花姜等芳香药料制成香粉,免费送到当地各个家庭去,姑娘们巧手编织成各式各样的香粉袋子,装入香粉,叫做“香袋”,身上、床上都挂香袋,芳香扑鼻,既祛秽,又增添了节日美好内容。药铺送香粉,到端午这天,家家给药铺送去粽子,礼尚往来。

端午节也很注重健身活动。金、元时代,端午节日,宫廷、军队和贵族人家,要进行射柳和打马球等尚武活动。民间也有各种健身活动。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正统在中国,理所当然地属于中国人民的非物质文化。

王小茜想结婚(2014-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