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月初开始筹备,冻米炒爆叫“炒米花”,制饴糖叫“年糖”,做米果,叫“年果”,酿米酒叫“年酒”,暮宰猪叫“杀年猪”。亲友以米果糖物互赠叫“送年”。除夕日,家家张灯结彩,户户桃符更新,大红灯笼高高挂,有的灯笼上写上姓氏以示家族。
春节正月初一,凌晨家家鸣放鞭炮,迎接新年,叫“开门”。(三十晚上最后放爆竹叫“封门”),清晨起床,人人更新衣,晚辈拜尊长,尊长给小孩压岁钱。旧习,这天忌扫地、泼水、污言秽语以图全年吉祥。有的全日吃素,以求全年老幼平安。本家邻里踵门相拜,遇相识于途,交相拜,互道吉祥语。近亲拜年有所谓“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姑娘”的定俗。若遇丧家,族戚邻友必具素烛,俗称“拜大年”。恭贺新春,一般从初二开始拜到十七,也可待续到月底。所谓“青草盖牛嘴,正是拜年时”。
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称“过月半”。彦云:“撕了门前纸,各讨各的生活。”意思是过了月半就要准备劳作,努力干活。晚上,各种灯彩全部出游,锣鼓喧天,观者塞市,打灯者,谓之“闹花灯”,看灯者谓之“观花灯“。小孩提着灯笼走门串户,请户主“看灯”,户主必须赏钱。
端午 五月初五,俗称“五节”。五月十三,俗称“关王节”。初一、初三、初五、初十三,龙舟均集合竞赛,而以五节、关王日为最盛,观者如潮,万人空巷。端午日,各家以艾叶、菖蒲插门前以“辟邪”。亲友以包子、粽子、腌蛋及他物相馈,叫“送节”。合家欢宴,钦雄黄酒,又以雄范例酒涂小儿面额,洒墙壁间及不洁之外,以解毒祛虫。
中元 七月十四日(也有七月十五日的)俗称七月斗,亦称“鬼节”。午后,各家陈酒馔祭祖于堂中。傍晚,到村外河畔大路边,点燃香烛,焚化纸钱,以寄托怀念死去的亲人之情。
中秋 八月十五,节前,各家皆购月饼及他物于戚友中互相馈赠,叫“送中秋”,夜晚陈列各种糖果、月饼于月下,谓之“赏月”。儿童兴高采烈到处拾瓦砾、砖头、石块砌塔,想方设法搞来柴火,塞于塔中焚烧,众人围观,喝采助兴,有把酒洒于塔上者,谓之“祭塔”,顿时红绿火焰,交相辉映。有好事者浇之以柴油,烈焰冲天,颇为壮观。
重阳 九月初九,亦称“老人节”,“重九登高”是古代的风俗。现代也有人有此雅兴,结伴出游,登高远眺,谓之“秋游”,以知识阶层居多。谚云:“过了重阳无大节,一交霜来一交雪”,之后又是过年,周而复始,年年如是。
小年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从小年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各集市不再限于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为集市,可天天上集进行交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