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美食《锅饼子》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赤城县

我出身贫寒且逢灾荒年月,别说小时候没有吃过、见过好的饭食,就连听也没有听说过。回想童年,我就是吃贴饼子长大的。饼子是当时庄稼人一年四季的主食,除了过年、过节和来了尊贵客人跟着沾个光吃回烙大饼、包饺子或者是擀面条打回牙祭,解解馋,平时的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吃饼子。   贴饼子工艺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一个贴字。从和好的一盆面抓出手掌大小的面团,双手拍实,一个个直接斜贴在开水后的锅沿下,然后盖上锅盖继续加火。就这样半是锅烤,半是水蒸而成熟。揭锅时要用铁铲铲下,靠锅一面焦黄成嘎,水蒸一面则绵软宣腾。先不说咬上一口绵里带脆,就是锅台周围弥漫的谷香就足以吊人胃口,耐人寻味了。   由于柴禾和粮食同样的金贵,为了省火省时不能每顿都贴,所以一次要多贴出些饼子来,那时家家户户都是使用七印或者八印的大铁锅。我爹在外地上班常年不在家,我家没有饭量大的人,一般贴上一锅饼子能吃上好几天,夏天时直吃得饼子发霉,掰开后里面拉出细细的丝线,咽无可咽。羡煞人口多的邻居,他们人口多、饭量大,每天都能吃上新饼子。   贴饼子要把握好火候。火力太猛把饼子烤糊,既浪费又难吃;而锅不够热则粘贴不住,勉强贴上也会出溜到水里去。所以到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叫凉锅贴饼子了-全溜了。我从不到十岁时,我妈就叫我帮她烧火拉风箱,就是怕把饼子溜到锅里。最好是大火时贴,贴好后改用文火,整个饼子熟了,有嘎但不糊。  贴饼子原料并不讲究,除去糠菜不说,单说净面就有高粱、玉米、谷子以及其它杂粮。由于那时家乡水多,地里多种耐涝的高杆作物,所以经常用的是高梁和玉米。家乡方言古意很多,称高粱面为秫面,高粱米为秫米,高粱稭为秫稭。   家乡高粱也分好几种,白高粱、红高梁、粘高粱、后来还有多穗高粱和杂交高粱。数白高粱最好吃,可能由于产量低,或者是秫稭太高太大不宜收获打轧,种植一般不多。粘高粱次之,主要用来蒸年糕和包元宵用的,算不上是主食。数红高粮种得最为广泛,家乡的秋天漫洼遍野都是红高粱,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举起一簇簇红红的火炬,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成为儿时家乡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家乡红高梁红到什么程度呢?奶奶说,有一年对门你景兰哥小时候不知道从哪儿找到个小红鞭,他就点着放了。这一声鞭响可下就炸了,日本鬼子端着刺刀闯到他家,看到锅里有早晨喝剩的红高粱粥,小日本非说是血,非叫他家把八路军交出来。   红高粱生在地里是家乡一景,贴出的饼子更是彤鲜红艳,叫人垂涎。我弟弟小时候就曾举着玉米饼子和邻居孩子换高粱饼子吃。其实,红高粱饼子最为难吃,入口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家乡人形容一个人特别土气,就说他一脑袋高粱花子或者说满口山药干子味。   与高粱相比,不管是黄玉米还是白玉米,都明显香甜,可是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还有比玉米面更好吃的是小米面,更没有人家能吃得起,一般都是用带着皮的谷子直接磨面,吃来有些甜味,但是嚼在嘴里打渣儿,下咽时拉嗓子。   贴饼子最好的原料当数糜子米面。糜子和黍子长得一模一样,只是糜子果实为深褐色,而黍子为浅黄色。用糜子米面贴饼子不仅芳香独特,还能起宣,口感很好,是做面食的上品。糜子产量很低,不宜大面积播种。家乡种糜子,主要是因为它生长期短,在青黄不接时用它接短。因而每年的秋天最早上场也最早入口的新粮永远是糜子。家乡著名的风味小吃里坦窝头就是用糜子米配以大豆面做成的。大太监李莲英带到宫中献给太后老佛爷,成为了前清的贡品,至今在家乡一带畅销不衰。   无论用哪一种面做主料,都要按一定的比例掺上大豆、黑豆或者其它豆面。豆面放少了面没劲团不到一起去,放多了太粘拔不出手来。饼子是不是好吃关键就在豆面配比上,这可能就是豆类永远贵于其它谷物的原因。   家乡的贴饼子不仅好吃,面且非常美观,一巴掌长,多半巴掌宽,不薄不厚,非常规则。记得当年五叔在县城上中学时,四奶奶总是为他贴下一个礼拜的饼子,装在一个书包里叫他带着,并且每次都先掰个饼子头叫我先吃,至今我口有余香,成为我儿时家乡记忆的又一道风景。

红红521(2014-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