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与太后饼

家乡区县: 渭南市富平县

      大家都知道富平有一种特色小吃--太后饼,说起太后饼,在我们家乡上至大人下至小孩都知道这种小吃,太后饼,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汉文帝(公元前180年至前157年)时期。相传,文帝刘恒建都长安(今西安),他的外祖母灵文侯夫人,建园于当时的怀德县(今陕西省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在那里居住。文帝的母亲薄太后经常由长安来此省母,随行御厨将烤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从此,汉宫烤饼,落户民间,故取名“太后饼”。两千多年来,这一烤饼技艺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成为地方风味名食。

      太后饼与书法大师王羲之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古时候,陕西富平县西门外有一座太后庙,古柏参天,雄伟壮观。

      传说我国著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未出名时,周游各地,曾来过富平,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太后庙。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王羲之踏着层层石级,走进庙院,只见里面空无一人,王羲之一边走,一边仔细观看。

      王羲之正要穿走廊,人殿堂时,忽然风儿送来了一阵扑鼻的香味,又看到庙东南角的一间厢房里升起一缕炊烟。好像是谁在庙里做饭呢!他来到这间厢房外,朝里一看,只见一位七八十的老太婆,满头银发,却红光满面,正在那里烙饼。“这老太婆这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他一时想不起来,再看锅台上架着一口平底锅,炉膛内的柴火正旺,锅内的热油吱吱作响。老太婆站在案旁,一手拿着一尺长的擀杖,将揉好的面团加上猪板油、葱和作料,轻轻擀成小圆饼然后,她连头也不抬,右手忽地扬起,将擀杖向身后的平底锅甩去,只听“啪”的一声,小饼恰好落在锅中。正当王羲之看得目瞪口呆之时“啪”的一声,第二个小饼又正好落在刚才那个小饼旁边。就这样,一连向锅里甩了八八六十四个,个个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无一重叠挤压。看到这里,王羲之不禁拍手叫绝,连呼“妙极了!妙极了!”老太婆听了,脸上并没有露出高兴的神色,却低着头说:“这算什么本事。和人家王羲之写字的功夫比,还差得远哩!”王羲之向老太婆请教这种神奇的烙饼技艺,老太婆淡然一笑说:“这没有别的窍门,就是手熟罢了”说罢,她送王羲之四个香喷喷,热腾腾的小油饼,上面还有四个字:“熟能生巧。”

     

     王羲之连声道谢,他拿着小油饼一边品尝,一边继续在庙内转游。当他再次转到正殿时,不觉大吃一惊,发现刚才烙饼的老太婆竞与太后塑像一般无二。他二次匆匆返回厢房,老太婆连影也不见了,就连锅灶案板也不见了。“这才怪了!’’王羲之喃喃自语,怀疑自己是否找错了地方。可是,把整个庙院都找遍了,他也没找出烙饼的老太婆的踪影。他惆怅而归,一路上还不住地念叨着“熟能生巧”四个字。

      回家后,王羲之更加勤奋地练字,铁砚磨穿,终于成了一位千古有名的大书法家。而那色黄、质酥、油香的小油饼也流传了下来,人们把它称为“太后饼"。后来太后饼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为富平地区的传统名贵食品,既是皇帝的贡品,也是人们馈曾亲友的珍品,油饼个头不大,香甜可口,上面还盖着鲜红的印章,你如果仔细看,或许还能看出“熟能生巧’’四个字样呢。

想到想不到(2014-06-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