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还乡祠的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很直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它代表了,我们现代人要传承孔子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尤其,告诫了当代的年轻学子们。故事是这样的。
在河南省夏邑县城北六公里左右的王公楼村,有一座被称为“全人类永恒的导师、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还乡祠。日前笔者慕名来到这里,见到了还乡祠的现任管理员,邵家父子。据邵东旭介绍,今年46岁的他是夏邑县城关镇邵家寨的人,09年到还乡祠工作至今,已经4个年头了,小儿子利用业余时间,陪同自己管理还乡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还乡祠的游客越来越少,自己和儿子在这里,也过得清闲快乐。
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邵先生都不忘记一件事,就是为孔圣人上一炷香,他说,自己吃在人家的地方,住在人家的地方,每天都要上柱香,以表示自己对人家的尊敬。
邵先生的小儿子,是一个非常勤快,而且话不多的小伙子,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大成殿里擦香台,笔者随即拿相机记录下了,小伙子很害羞的躲开了,邵先生说自己小儿子性格比较内向,很容易害羞。
邵先生在交代完儿子事情后,大马金刀的就开始干起来自己的工作,他说,每天儿子都是负责看大门,收拾一下,大成殿,而自己呢,就是负责大成殿到大门前这段路的卫生情况,但是人力有尽时,自己的人手不够,也只能保持这段路上的干净整洁了。
在还乡祠的后面有两座茅草屋,是邵先生家人的住所,在现在,这种屋子已经很少见了。邵先生告诉我们,自己建筑这个房子,用了很久时间,为了让还乡祠,更具有文化色彩,所以,自己选择了建设茅草屋,让自己的生活融入到还乡祠
可以说孔子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思想是超前的,但是也有他的局限性,以及他对于封建势力的妥协性。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其中的一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受用,感染了每一代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保护文化遗产,走进孔子,感悟人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